三联:在香港 寻找黄家驹和他的光辉岁月(2)

2013年06月24日18:13  三联生活周刊 微博
黄家驹(左)和黄家强兄弟在练琴 黄家驹(左)和黄家强兄弟在练琴
黄家驹儿时居所附近的街道 黄家驹儿时居所附近的街道
黄家驹以前就读的学校,现在改成了酒店 黄家驹以前就读的学校,现在改成了酒店
每年的6月份都会有各地的歌迷前往墓园祭奠黄家驹 每年的6月份都会有各地的歌迷前往墓园祭奠黄家驹

  不过,黄家驹最早学习的,并不是吉他,他幻想自己成为萨克斯乐手,一直想演奏萨克斯。可是家庭没有培养他当乐手的打算,加上萨克斯的昂贵,因此这个梦一直没有实现。其实不说萨克斯,吉他同样也来之不易。有位同样喜欢摇滚乐的乐队朋友,有一天告诉黄家驹,自己最想要一把吉他,黄家驹记在了心里。他想先给朋友一把吉他,自己也弄一把,可以把每天在电台听到的音乐变成现场版本。

  黄家驹的第一把吉他是捡来的,邻居举家搬迁,剩下一堆废弃的杂物,其中有一把已经蒙上了许多灰尘的旧吉他。他捡回家,欣喜地用清洁水去清洗上面的灰尘,不想把漆面弄剥离了,转眼间面目全非。朋友一看这把吉他,断然拒绝收留,于是这把吉他成为他的第一件乐器,那年他17岁。

  他几乎是自学。当时香港地下乐队风潮兴起,参加了一个乐队的黄家驹被主吉他手羞辱,说他弹奏得如此糟糕。当时他对音乐还不太理解,只知道区分为好听和不好听,在乐队也就是节奏吉他手,其他一窍不通。可是被羞辱后,还是很气愤,回家后,黄家驹对弟弟说自己有了人生第一个目标,就是弹奏得比这位乐手更出色。他开始了没日没夜的音乐练习。

  他没有功利性目标。当时的香港,靠乐队为生几乎很少可能性。黄家驹年纪小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以音乐为职业。他后来自己回忆,香港狭窄的乐队环境,使得那么多有料的人都没有用武之地,靠乐队为生,他觉得会被人取笑。

  父母亲也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对中学毕业的他的要求就是,要有一技之长,能够谋生,刚毕业的时候,他和那个年代的香港少年一样,当过办公室的小弟、装修工,天天跑去做铝窗和冷气工程的生意,还做过电视台的布景员,这些工作,他都努力去完成。可是另一方面,他实在放不下乐器。和人说话的主要内容,都是音乐;工余后的唯一娱乐,也是乐器。那时候他的偶像,就是英国的摇滚乐手大卫·鲍伊,出现在电视机中的大卫,无论是嗓音还是装束,华丽如同外星人,他想变成他。

  也就是这个阶段,他开始组建自己的乐队。标准就是足够热爱音乐。从小在木板和饼干筒上练习打鼓的叶世荣此时已经是一位比较纯熟的鼓手,因为自己从前参加的乐队解散,所以在琴行留下了联络方式,看有没有乐队需要鼓手。黄家驹出现在琴行的那天,叶世荣现在还记得:黄家驹对吉他的热爱程度令人心悦诚服,还爱滔滔不绝用他的音乐观念去说服陌生人。那天和叶世荣一起出现的,有和黄家驹素昧平生的另一位吉他手,黄二话没说,教育对方如何弹吉他,音乐就是他世界里的一切。

  谈起音乐来,黄家驹的理解也比叶世荣他们要强,除了重金属,他对新浪潮和前卫领域的摇滚也很熟悉,所以叶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住了,当时还没有Beyond乐队,大家就随意组织起一个乐队玩了起来。

  因为大部分时间花在音乐上,乐队的几位成员虽然有工作,基本上没有多少收入,叶世荣和另外一位早期乐队的参加者梁翘柏的回忆永远是,大家在茶餐厅里喝一杯奶茶谈音乐,因为没有钱,奶茶冲开水越来越淡,最后已经看不到颜色,当时餐厅老板已经习惯于这几位穷困的年轻人,他们播放自己录制的噪声很大的磁带,也不会去驱赶他们。

  叶世荣当时在保险公司工作,他觉得这个工作也适合爱音乐的黄家驹,因为不用上班,只去开个会就可以出门了,号称是拜访客户,但是没有人管。他、黄家驹和粱翘柏三人一起加入了保险公司,不过每天的日常生活和保险无关。梁回忆,就是早上懒洋洋地起床,因为各种缺乏说服力的借口,停止去各工厂推销保险,黄家驹光着上身,穿着底裤开始听唱片,那时候的眼镜已经换成金丝的了,比起黑眼镜,更加职场化。听完唱片就玩吉他,这是每日的固定功课。饿了没有钱吃饭,就花钱买面包蘸白糖吃,他们丝毫不觉得辛苦。这也是黄家驹的最后一份职场工作。叶世荣回忆,他和黄家驹有张穿西装的照片在网络上流行很广,其实那是参加保险公司的年会,他们两个后进分子坐在角落里,不过脸上满是青春的笑容。许多乐迷注意到,黄家驹几乎每张照片都在笑,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他对这世界充满了暖意。

  黄家驹不仅仅自己学习音乐,也有意识地带领其他人前行。这时候认识他的黄贯中,本来只注重吉他的力量和节奏,弹的是速度吉他。他最早见到黄家驹,并不是为音乐,而是给黄家驹的小乐队设计海报,结果两人一见就很谈得来,黄家驹用一贯的热情去鼓舞他设计一个很难完成的海报,给黄贯中留下了黄家驹是理想主义者的深刻印象。

  当时Beyond乐队雏形已经出现,并且想自己举办音乐会,可是在举办自己音乐会的前一个月,吉他手离开了乐队,临时把黄贯中拉来顶替,乐队的风格是艺术摇滚,对黄贯中来说非常难。不过黄家驹的技术很棒,黄贯中回忆,自己80%的技术来源于家驹,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会了乐队的多首歌曲。黄家驹可以算是黄贯中的老师。也是因为这些乐曲,大多来自自己的创作,他知道关键点在哪里,对于香港乐坛流行的翻唱国外的歌曲,Beyond从开始就拒绝,在他们看来,那根本不是乐队所该做的。

  黄家驹的吉他才能究竟怎样好?许多乐迷都津津乐道:在香港电台的一次颁奖礼上,他和太极乐队的吉他手相对玩即兴,两个人都玩兴奋了,足足有一段20分钟的对弹时间,台下人看得目瞪口呆,相当享受。没有任何人去打断他们,现在想起来,在时间段很黄金的颁奖礼上有这种即兴机会,简直是奇迹。也是因为他俩弹奏太出色的缘故。

  黄家驹赶上了乐队潮流兴起的日子。以往香港乐坛,乃至Beyond、达明一派等知名乐队出现后的香港乐坛,基本上都流行的是偶像歌手,唱得也是情歌为主。香港浸会大学教授朱耀伟研究香港流行歌曲,他告诉我们,60年代香港的经济起飞,使得乐队潮流开始出现,不过那个时代,乐队翻唱的是英文歌曲,或者只专心做硬摇滚,对本地流行乐坛没有直接影响。真正发生影响,是在80年代初期,也就是黄家驹的时代,另类的乐队组合进入流行乐坛,并且开始写作中文歌词,歌曲开始流行。80年代唱片公司的高层不少是乐队出身,他们开始注重乐队的组合,这种因缘聚合,使乐队组合开始有了自己的上升空间。也使Beyond最终能签到自己的经纪人。

  80年代中期,吉他弹奏一流的黄家驹,带领着他从四处搜罗的音乐人才,开始走上音乐舞台。这时候唯一受关注的可能性,就是自己集资出唱片,办演唱会。当时比他们出道早的乐队“禅”,集资出品了两张唱片,按自己的音乐风格行事,不受主流的唱片公司干扰,乐队的参与者之一冯礼慈告诉我,当年他们和黄家驹很熟悉,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谈音乐,谈欧洲出现的乐队,黄家驹天然就对英国摇滚乐队有好感,“他的天分在那里”。

  当时几个乐队对唱片体制都有自己的反感,可是如何突破?谁都在想自己的方法,冯礼慈他们的办法,是在歌词里谈国家、社会、人生,包括即将到来的1997回归问题,也非常大胆;可是黄家驹没有走这条道路,他走了一条更注重音乐性、歌词也相对带有流行性的道路,这无疑也是Beyond后来能成功的原因。

  冯礼慈现在是乐评人。他对香港乐坛的没落看得很平淡,因为多年来就注重工业制度生产下的音乐,缺乏鼓励个性的机制,所以当唱片行业衰落,几乎没有出来新人的可能性;他现在就关在家中,给内地杂志写乐评,生活得非常边缘。他说,要是黄家驹活着,会是什么样子,他无法想象。

  朱耀伟也说,无法想象黄家驹活到现在的年代会是什么样子,不过以他的性格,还是可能会杀出一条血路,就像他当年带领几个人杀出血路一样。香港乐坛从来不流行摇滚,以摇滚为代表的Beyond出名,实在是出人意料。他和国外音乐人交流,说黄家驹和他的乐队是边缘乐队,慢慢占领了主流舞台,国外同行都很奇怪,摇滚怎么会边缘,不是一直就很主流吗?怎么还会被当作大事?

  最初的Beyond确实边缘,他们也没想到自己可以成为主流。不过这种功利性的目标不在黄家驹考虑范畴内,他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乐队亮相,带着几个伙伴,他们在香港街头做音乐调查,实际上是散发自己的演唱会门票,以10元一张的低廉价格出售,后来在北京音乐台做唱片DJ的奚志浩就是在这时候认识了他们。

  忧患从何而来:香港的乐与怒

  90年代在北京音乐台做“香港风景线”的奚志浩是在香港街头遇见尚未成名的Beyond的。他对我回忆,那时候他只是个爱音乐的16岁少年,喜欢逛唱片店,某日在汇丰银行对面的草坪上休息,看到四个长发青年向他走来,表情却很友善。“他们的气质,一看就是文艺青年,肯定不是那种卖保险的。”所以,他很愿意和他们对话。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