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促成的“乌合之众”

2015年03月03日18:02   娱乐专栏  作者:林涛侃大山   我有话说

  没有在第一时间写这个话题,就是想憋几天。有时,我们追热点追的太快,但追的快忘的也快,所以,就想看看这个群体的活跃度能够坚持到何时?

  《乌合之众》是法国学者勒庞的名作,专门研究群体和群体心理。网络时代,群体产生的太快,数量太多,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但基本是短时间的居多。比如,前天是duang群,昨天是裙子颜色群,今天就是空气质量群,明天是啥?不知道。

  勒庞认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

  最近有个片子很火,所有接触过的人,直接间接都包括,可以说,也是一个群体。有三个原因,对群体的特点骑着决定作用。第一是,势不可挡的力量,第二是,传染的现象,第三是,易于接受暗示。

  因为工作的原因,朋友圈里有好多媒体人。是他们掀起了第一波转发的高潮,其中也包括某些首发的网站人员,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每个用户都有可能被裹夹着,让你不得不看看是咋回事。一段时间后,另一波刷频热潮又来了,基本是非媒体圈的。

  感觉有两拨人是不受影响的,他们这个片子不是很关注,第一拨是京外的,第二拨是当地空气质量比较好的。这个片子时间比较长,一个多小时,如果你当天在工作时间看全了,说明你的工作很轻松要不就是偷懒了。这个片子也不适合手机观看,太费流量,拿着个手机看一个多小时,手机都会发烫的。所以,很想问一个问题,所有参与群体的中,有多少是完整观看过了的?反正新的环保部长工作很忙,只能是在晚上抽空看了这个片子,部长的评语是:对唤起公众关心环境健康问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环境问题,当然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每个人都可能被不好的环境所伤害,但晴空炸雷一样的出现这样一个片子,火到一塌糊涂,内容当然是一方面,群体效应也是同样非常重要。在现有的语境下,制片人或者导演去找电视台台长说,我想花一百万拍这样一个片子,不是每个台长都能爽快拍板的。

  在现在的境遇下,如果有哪个公司说,我愿意成立一个基金资助这样的片子,不是每个制片人或者导演就敢接单的,因为沾染了商业利益,更容易拎不清。独立,公益,商业,这三者目前无法达成共识,或者难以互相超脱。“心理群体中的个人,就像受到催眠的人一样,一些能力遭到了破坏,同时另一些能力却有可能得到极大的强化,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

  一个东西火了,很快,各种质疑就来了,各种阴谋论也来了,本来,如果大家真是足够包容,这些又算什么呢,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需要的是舆论场的激荡和明理,不排除会有小人作乱,那又怕什么呢?说出来又能怎么样呢?于是,群体里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

  勒庞认为: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赴死犯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

  这是最令人振奋的。很多的人留言说,从自我做起。如果这个群体的每个人都能如此,那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彻底改变,是可以实现的。只是,群体有些人已经开始从中获益了,环保股票已经连续涨了两天了,群体中的开发商已经拿这个片名开始做广告了。哈哈,哈哈,这是苦笑。

  小悦悦事件还记得吗?当时多少人义愤填膺啊,后来还是发生了类似事件。当老人摔倒的时候,你能搭把手吗?如果这些都是无解的,那从自我做起,可能也坚持不了多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柴静 雾霾调查 穹顶之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