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六十岁能唱就唱抓住青春的尾巴

2015年03月23日02:00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带着《艺术为人民,魏你歌唱》,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来了。近日,他携手保利院线在京召开发布会,宣布将于5月和10月在保利院线青岛、大连、南京、上海等近三十个城市巡演。

  做客京华茶馆时,他几次提到自己60岁了,但唱得依旧精彩,“年轻时唱身体,中年时唱技术,老年时唱名气。现在我认为还是在唱技术,感觉自己还处在技术最好的时候。我再抓一抓青春的尾巴吧。到哪天感觉唱不动了,上台没自信了,那就不唱了吧。我没有时间限定,能唱就唱。如果不能唱,以后就会彻底带学生,也挺好的。”

  巡演标准 低价质高请百姓进剧场

  此次全国巡演不仅包括上海、南京等一、二线城市,更有丽水、泰州等三线城市,魏松希望通过大范围深入全国的演出,为古典音乐的普及发展作出贡献。巡演的定价标准为“艺术高质量,票价低水准”。“艺术质量要高,票价一定要低,低到让普通百姓买得起,也是圆了我的一个梦。因为我前年曾在一次会上提出这个问题,现在票价太高,百姓进不来剧场。我希望通过这次和保利剧院的合作,能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包括对市场的一种反思,看文艺怎么为人民服务。其实为人民服务,第一个是艺术水平一定要高,第二个是票价绝对不能高。”

  曲目通俗让听众有互动

  此次巡演对曲目的安排坚持要让百姓听得懂,“都是大家比较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又有一定艺术性的”。魏松特别为巡演精心挑选了数十首曲目,融合多种形式,观众将有机会欣赏到《我的太阳》《女人善变》等著名歌剧选段。“为什么大家总说老百姓不愿意听、听不懂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应该是循序渐进地熏陶,就像学外文,先简后难,让他听懂,有共鸣。比如里面加一点有难度的,某个高音可能没听懂,但是震撼他,他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汗毛孔竖起来一下,这都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为了紧扣“艺术为人民”的巡演主题,魏松的歌单里还加入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像雪花天上来》等脍炙人口的歌曲。“用美声唱法可以演绎出另外一种感觉,让观众觉得这些歌原来美声也能唱啊,唱得也不错,所以对我们也是挑战,因为要调整咬字,不能太洋,要唱出中国的味道。我就想设计一台晚会,记者不看我,看观众的表情,有的跟着唱,有的兴奋,有的鼓掌,这种感觉是我们最想要的。大家互动起来对我们也是促进,这时候我们会越来越兴奋,越唱越好。”

  原创歌剧 代代坚持让外国人演中国歌剧

  魏松表示,对于歌剧事业,他有自己的期许。“中国人学美声唱法,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想复制。这几年原创歌剧涌现得不得了,我想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建立中国的歌剧学派。当然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到,但可以一代一代做下去,意大利唱法也不是说一两个人做下来的。法国歌剧模仿意大利的,俄罗斯歌剧又是模仿他们的。以前歌剧离我们非常遥远,包括搞这一行的都认为意大利歌剧很陌生,后来我们一想几十部歌剧都唱下来了,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大家,现在就已经不陌生了。最早我们唱着《卡门》《茶花女》,慢慢就创作自己的歌剧,这些年也创造中国自己的很多歌剧,有一些非常精彩的,像《原野》《红河谷》。我最大的想法是现在我们是用意大利语、法语、德语在唱歌剧,但是我们哪一天能让外国人用中文来演中国歌剧,这个应该是我们一代人一代人去做的。”

  教学 培养苗子和自己PK

  教学是魏松目前工作的一部分,他希望多培养出一些青年人。“我会带比较好一点的,能往上走的,以后能成才的人,否则资源浪费。现在我给他们上课、辅导,一分钱不会收。我做院长的时候就讲,等我离任的时候,一定会培养一批将来能跟我PK或是超过我的接班人,这点我也做到了,现在我们院的几个男高音已经被全国人民所认可。等我老了,不能唱了,离开院长位置的时候,别人怀念我的时候说‘哎呀,你看没有人能唱了’,那我就失败了。如果我走了,还有人唱,甚至比我唱得好,那是我最欣慰的,说明我这几年没有白干。”

  选徒苛刻不只看嗓子

  魏松坦言,自己在挑学生的时候,条件很“苛刻”。“选人的过程也在看人,不是光有嗓子就能成为艺术家的。为人、知识、艺术修养、审美,脑子里面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博物馆,这些都太重要了,最后不是拼嗓子,是拼文化内涵在你身上的体现。我收学生的时候会观察,这个人虽然有嗓子,但是不着调,或者不愿意学,我就不会白浪费时间。”

  唱功 练出高音知道哪不行

  回首自己的艺术之路,虽然经历过艰苦,但回想起来,魏松会觉得挺好玩的。“作为第一批艺术院校的工农兵大学生,那时候真是如饥如渴地学习,攒了全部钱买个小录音机,每天听帕瓦罗蒂的卡带,最后把带子都听烂了。假如谁拿到一盘谁的带子,兴奋啊,多少个人传,研究唱法,现在回想起来挺好玩的。”

  魏松给自己的座右铭是“学习的时候取长补短,演出的时候扬长避短”,知道自己哪里不行是魏松成功的一个思想基础。“我肯定有不行的地方,原来我高音不行,我是男中音转的男高音,转得非常辛苦,一直突破不了。那时候大家都说我高音不保险,替我担心。那我就补啊,学啊,练啊。我这高音不如他,就向他学习,研究他怎么发音,再把他的取过来补自己的短处。”

  这个男高音好聊得“不得了”

  对男高音歌唱家的既定印象一直是西装革履加带卷儿的大背头,特别有范儿,看起来就有一种“不好聊”的疏离感。从魏松老师说自己的头发是自来卷开始,就发现其实还挺好聊的,时不时冒出的几句“不得了”这样的上海普通话,为身为东北汉子的魏松老师增加了几分可爱。“我在上海30年,在北方30年,一半一半,北方30年是整个成长期,我的学习期、工作期基本上都是在上海完成,上海的地域文化给了我非常多的东西。北方人经过南方文化的熏陶,会改掉北方人那些粗犷,一点点学会上海人的温文尔雅。”

  文/京华时报记者侯艳图/京华时报记者徐晓帆

文章关键词: 魏松歌剧时候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