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写军旅生活就像回忆初恋

2015年05月25日01:19   半岛晨报 收藏本文     

  

  严歌苓写军旅生活就像回忆初恋

  20多年挥之不去的构思和故事,写了又推翻,推翻了又写,著名旅美女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最新作品《床畔》终于面世。日前,严歌苓携《床畔》走进北京大学,与众人分享创作的初衷和心得。对于严歌苓来说,13年的部队生活令她写军队题材的小说就是一种怀旧,她其实并没想过“我为什么要写”,而是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爱自己”的成分融入到作品中。

  写作灵感 这个故事像幽灵一样跟着我

  《床畔》讲述的是一位女护士与一位“活烈士”的第四类情感:亲情之上,友情之外,爱情左右。可以说,《床畔》写的是“故事的故事”,谈到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材,严歌苓表示,“我对题材的选择是,有一个故事,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这个感觉老像幽灵一样不散,追着我,很长时间让我感觉要写出来。我没有一定要写哪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始终与我有缘分,便会一直像幽灵一样跟着我。这个故事是我20多年挥之不去的构思和故事,所以我就写了又推翻,推翻了又写,终于在去年重写完了。 ”

  当年,严歌苓担任铁道兵政治部创作员时,在部队生活的日子,给她留下深刻的烙印。“我在部队呆了13年,写部队对我来说是一种怀旧,就像你心里慢慢形成的情感,特别是情窦初开时的一些事件,这种初恋的感觉是一定要写的。 ”

  题材解析 我跟万红都有对信仰的坚持

  《床畔》中涉及到了植物人的描写,严歌苓说:“我知道这种题材的创作比较难,但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期望很高,一部难得的作品一定要写到最好,不然就会轻易把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浪费了。所以我反复经历了总是写不出感觉但又不能够放弃的状态,写了三遍才最终完成。”有人觉得,《床畔》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万红不大符合大众的道德标准,也就是“不接地气”,说到这一话题,严歌苓的解释是,这部小说是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不是写实,跟所谓的道德标准没有可比性。“我跟万红很像,都有对自己信仰的坚持。我是一个小说家,不是道德学家,如果小说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那就值得写。我不明白什么叫‘接地气’,如果完全写实,卡夫卡的《变形记》就不存在了。 ”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夏亮亮

文章关键词: 严歌苓故事生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