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四十到六十年代:从剧情到戏曲
作品:
1.《梁山伯与祝英台》(1940年)
导演:岳枫
主演:张翠红、顾也鲁、韩兰根
2.《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
导演:桑弧
主演:袁雪芬、范瑞娟
3.《梁山伯与祝英台》(1955年)
导演:王天林
主演:梁无相、郑碧影
4.《梁祝恨史》(1958年)
导演:李铁
主演:芳艳芬、任剑辉
5.《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
导演:李翰祥
主演:乐蒂、凌波
6.《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年)
导演:严俊
主演:李丽华
四十到六十年代,华语片又拍摄了数部梁祝题材的影片,但除了岳枫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外,其它的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且以戏曲片这种方式来表现梁祝之间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由桑弧编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尽管在故事方面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民间故事方式,但其采取的越剧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的观众,尤其是影响了黄梅调影片在香港的崛起与发展。其1954年在香港上映,被当年的《真栏日报》评为“拍制的态度非常严肃,结束时镜头由灿烂的花丛,转移到一双蝴蝶上,终于现出了缥缈的仙山楼阁,让男女主角在这种幽美的环境中,双双起舞,以这种手法来结束一个悲剧,既不落俗套,也使观众离开之前,心情不致太过沉重”。桑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加上当时《天仙配》、《搜书院》等戏曲片在香港的热映,促使了黄梅调影片在香港的兴起。
而李翰祥导演的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精品。其虽然是改编于桑弧的版本,但“最大的差别是前者将后者偏舞台剧式的‘戏曲电影’改成具电影感的煽情剧”(叶月瑜语),并获得第十届亚洲影展最佳彩色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乐、最佳录音等四项大奖,在第二届台湾金马奖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女主角、最佳演员特别奖等——事实上,当年李翰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引起万人空巷的空前状况。在吴昊主编的《邵氏光影:古装·侠义·黄梅调》中也谈到,“至于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梁祝’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共同成长的记忆。《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据民间传奇改编,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后两人双双化蝶,永不分离。本片以黄梅调戏曲音乐改编,并加入京剧、越剧、梆子、山歌及小调等民间音乐素材,音符简单、旋律好听好记,当年的作曲家周蓝萍、王福龄、王纯等人实在功不可没”。
相比之下,其它几个版本的“梁祝”,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力了,无论是任剑辉与芳艳芬主演的粤剧版《梁祝恨史》,还是严俊为国懋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本片更是沦为李翰祥版本的笑料。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