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在上海举行全球首映前一天晚上,在北京鼓楼旁边的小酒吧里,有人很详细地一个镜次、一个镜次跟我复述了戛纳版放映剧情。倚仗他的指点,《2046》首映当晚,随便导演如何切换,我一直能预测故事的去向,甚至有时间比对出与戛纳版的不同。和戛纳版相比,木村戏份增加不少,而张震则剪至可怜,我边看边猜他为何做出上述修剪。
首映结束步出友谊会堂,同去的不少朋友站在混乱黑暗的装卸现场生闷气,他们急
不可待地对影片失望,甚至提不起精神去宵夜。
我个人其实有点开心,因为我觉得自己应该知道《2046》要拍什么,以及为何这样做。
《2046》首映前的下午,在酒店的房间里和王家卫进行着计时智力测验一样的访问,虽然提问者和被提问者都更像是表演反应速度,但是气氛仍然愉快。当他助手催促时间快到,王家卫也在帮我争取,随后又安抚说:“或者看完首映后,我们可以继续。”
虽然之后的两天我一直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困扰,虽然这个分成两段的采访结束得有点冤枉,但也于此我终于见识到“一个善解人意的大牌导演”。从某种程度上看,王家卫更像是一个老派上海男人,温和、敦重在面,玲珑、端方入骨。
那天下午,我也终于有机会告诉他,十年前一个无风炎热的下午,一个未成年影迷旷课跟着朋友跑到榆林沙漠看他拍戏,今天这个人坐到了导演的对面提出疑问。就像是一个圆环回到了起点,中间经过十年兜兜转转,然而假如能忽略掉一切挫败、失望、灰心,结局还不算太坏。
王家卫想一想,笑说:“你说的让我觉得自己好老。”
假如1997到2046这50年是一个不变的圆环,乘坐列车到达2046,你就会找到不变的过去。假如从1994年《东邪西毒》到2004年《2046》是王家卫创作声誉飞跃国际的10年,而我个人的10年则是一个成长的小环,那么《2046》这部电影就是王家卫创作圆环上的一个新句号。
他试图用一部电影去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然而一时间头绪千万、回首苍茫,这千言万语又岂是一趟记忆列车能够承载的。
假如9月28日你要去看《2046》公映,不必对一部电影期待太多。这是王家卫交出的5年工作总结,不是我们大家的回忆录。而且希望你注意到,他花费了5年时间都没有放弃。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却可以成为我们尊重他的原因。
王家卫是在做电影,他当电影是谋生手段,更是梦想。
王家卫说他忘不了戈达尔一句话,“电影是第一梦,也是最后一梦”。
当时我就想说,从某种程度讲,一个愉快而又富含实质的采访何尝不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与最后一梦。豌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