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海话剧中心终于成功完成了首次进京演出的宏伟计划,带着一连串的赞美离开了北京。实事求是地讲,上话带来的《蝴蝶是自由的》、《艺术》、《长恨歌》、《正红旗下》四部戏虽然并不完美,但却肯定让不少北京的话剧大腕们“抖了三抖”。记者特意采访了上海话剧中心经理杨绍林,深究起背后的原因……
2/3投入给演员
记者(以下简称记):话剧演员的收入一直是个大问题,在北京一些顶级明星演一场才能收入500多元,普通的话剧演员就更少了。在上话,演员的收入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杨绍林(以下简称杨):话剧本身是很清贫的事业,但是,上海话剧中心一直都拿出优于其他院团的待遇。在我们一年所有的话剧投入中,三分之二都支付给了演员,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投给舞美和道具方面。
记:现在话剧舞台上老留不住年轻的演员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上话中心是怎么解决的?
杨:在上话,每个年轻的演员都有机会上台演戏,关键是看你本身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对于年轻导演来说,我们会给他几十万的投入让他启动他自己的戏。我们要求年轻导演只要能够收回60%的回报就算合格了。如果你收回100%或者更多,那么这些钱就会算作你的滚动资金,可以用来继续你的艺术创作。
陆毅不适合演话剧
记:陆毅和上话好像有过一些不愉快?
杨:演员应该自由流动,我们从来不反对我们的演员去拍影视剧。如果你在上话只能演个小角色,而张艺谋找你来演主角,或者有人出100万请你去拍电视剧,那我们肯定会支持。陆毅这个演员条件还是很好,但内在爆发力不够,所以我们曾经为他量身定做过话剧《牛虻》,但他第一年说拍电视剧太忙,问能不能第二年演,我们就等了他一年;第二年他又说这几年能不能不回院里演话剧了,这就让我们很尴尬。按照一般的话剧制度,我们认为他的剧品更适合做一位自由职业者。当然,如果以后他还愿意回到剧院,我们也是欢迎的。
当前话剧界的四大问题
记:您这次率领上话来北京演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杨:我总结出四大问题。第一,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院团来演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奖,因为拿了奖就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他们不太注重市场,某些演出,能把票送出去,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我们需要配套的法规,来让院团规避相应的风险。
第三,可能由于友好、客气的原因,北京的院团到上海和上海的院团到北京,双方的媒体都给了很大的支持,褒扬的文章不少。但是我们希望媒体上能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而不应该是一边倒。你们把演出描绘得太好,读者就会觉得虚假,就不想来看戏了。
第四,票价问题还是个大问题。我们的票价必须让平民接受,比较正常的比例是演出票价能够占到百姓收入的百分之一。在上海,票价一般是100块钱,比北京低得多,但即使这样价钱还是很高,话剧的票价如果能定在30到50块钱才比较合适。
信报记者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