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的成功,间接助长了一些电影人积非成是的谬误理论见解。在我仍当编剧的日子,已经常在创作会议上听到老板、监制,甚至导演拿这类教条去“指导新人”。最近跟友人聊起,决定整理一下这类在电影创作时经常遇上的谬误。
谬误(一)
“观众不会关心细节问题,只有我们做电影的才会留意。要是观众看电影时仍会留心细节,那就是你说故事说得失败啰。”
这是一种容许马虎情节通过创作会议时最常见的论点。追求细节的精确,经常被认为是偏锋艺术家的荒诞行径。固然电影史上确有很多这类的轶事,我们看斯坦利·库比利克的《2001太空漫游》时,确是看不清他坚持不用假字,印在宇宙飞船洗手间门上的说明是讲什么的;当然我们亦不可能看得出迈克尔·西米诺(Michael Cimino)在《天堂之门》(Heaven’s Gate)中那几百个临时演员,额上是否有真正西部牛郎的深色晒痕。
走火入魔固然叫人担心,上述两例的结果分别甚大,前者让库比利克晋身殿堂大师;后者将迈克尔˙西米诺打落谷底,连累好莱坞八大公司之一雷电华(RKO Radio Pictures, Inc.)关门大吉。但本地不少片商和监制,却将此理论供奉为减少制作预算的座右铭,而不少导演和创作人亦以此作为容许自己得过且过,剧情拍摄敷衍了事的借口。
电影创作人,是其九十分钟内小天地的上帝,我们大言不惭地试图打造一个世界,好让观众将此信以为真。令人相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中有其逻辑、秩序及循环,你要一个人放弃在这真实世界赚回来的五十五元,去换取九十分钟的虚拟,你必须要给他一个尽量无法挑剔的“入信”的环境。
有些细节观众固然不关心,因为他们既然付了钱买票,就是来看电影人怎样弄。但是负责建构电影世界的是我们,我们对细节的关心,当然务必要比观众为多。
住在大厦中的住客,当然不理会卫星电视的线路怎样铺设,他只需在客厅看到channel v;他们懒得深究渠口的U形滤水器怎样隔绝细菌倒流,他们要的只是健康。负责关心这些的,该是大厦的设计师、工程师及一帮维修人员。亦因为此,住客才需缴付每月的租金和管理费。
在人类还未开始有环保意识之前,上帝就已关心如何用臭氧层过滤紫外光了。上帝对细节的关心,自然比人类多,正如电影人要对细节关心得比观众多一样。因为顺利运转无声,失误才显出突兀。当人们留意到臭氧层,就已经是问题恶化到无法忽视之时了。
版权声明: 本版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联系转载、摘编者请致电(或发传真):020-87366515或者发送邮件到jackymail@vip.sina.com.cn。侵权举报电话:020-87366226,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