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孔雀》是顾长卫转行做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除了顾长卫本身具有的新闻效应,这部充满张力的影片也让很多提前看过片断的影视界大腕泪湿眼眶。日前,刚刚完成后期制作的《孔雀》正式报名参加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昨日,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该片导演顾长卫和主演张静初。首次担纲导演的顾长卫满怀信心地表示对该片的“杀伤力”不予怀疑。
顾长卫:不想睁一眼闭一眼,就做了导演
记者:《孔雀》是您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女作,是否认为已将作品表现到位?
顾长卫:不太好说,要看观众的反映,如果还行,那就行。我自己觉得没准,只是我比较喜欢剧本,剧中人物都是我作的安排,里面有很多我的想法。
记者:您以前是做摄影的,是否在《孔雀》中会过多地注意镜头的运用,而忽视剧本的内涵?
顾长卫:我觉得摄影分寸合适,不是简单的唯美,挺朴素,大方的,也很恰如其分,摄影方面没有削弱剧本,只是营造了上世纪70年代的气氛,时代气氛很浓。
记者:之前也是摄影出身的吕乐曾拍过《美人草》,也是讲上世纪70年代的,《孔雀》的故事较之有何不同?
顾长卫:我看过《美人草》,很好。《孔雀》的故事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了一家人,是这家的三个小孩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从少年到成年,各自不同的经历,各自个性的生活,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故事本身非常生动,而且比较饱满。 记者:故事中的发生地点在安阳,而且连对话都是安阳话,这种安排是刻意的吗?
顾长卫:故事是讲大城市之外,中小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是平民的理想和命运。虽然安阳是古城,但安阳在晋冀鲁豫一带是中小城市,所以选择在那里取景。安阳的方言非常有意思,不太像北方话,也不是普通话,但是又能听懂。《孔雀》的编剧李强就是在安阳长大的,所以安阳比较合适。
记者:选用地方方言是否会给影片带来很强的冲击力?
顾长卫:只是觉得比较贴切,如果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在说标准的北京话,标准的上海话,标准的广州话,就不是很贴切。影片是有字幕的,相信观众可以理解。
记者:《孔雀》已报名参加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是否当初在制作时就考虑到了国际市场?是否对《孔雀》这类文艺片在国内发行没有太多把握?
顾长卫:坦率地说,《孔雀》不是纯粹的艺术片,不是很闷、很枯燥的电影,其中有好多地方是非常好看的。一部作品当然希望有自己的市场,只是我本身想平静地拍一部作品。说心里话,我做摄影完全可以生存,但作导演是为了一个过程,也是为了制作一部片子的享受。
记者:有报道说窦文涛看完《孔雀》后哭了,王菲看过后也非常感动,还要为电影演唱主题歌,您打算如何处理片中的音乐?
顾长卫:我们请王菲来看片,王菲挺感动的,但具体是不是她唱我说不清。不过音乐非常好听,大家都觉得音乐非常感人,到时我们想把影片当中的人声和一些剧中人物所唱的歌曲以及配乐做成唱片,至于请王菲的原因是她和剧中一个人物的气质、味道很像,所以就想让她来唱。
张静初:说我是第二个章子怡,是为了炒作
记者:《孔雀》是您第一部做女主角的电影,您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
张静初:其实这不是我的第一部戏,这样说不客观,之前我也有很多作品,可能片方说是我的第一部戏比较适合炒作。
记者:顾长卫由摄像转做导演,是否会刻意注重镜头,而忽视对剧本的表现呢?
张静初:顾长卫这一次真的令我很意外,整个《孔雀》的影像都比较朴素,以前以为顾长卫的镜头一定很唯美,但在《孔雀》里却没有惊人的镜头,恰恰相反,镜头的处理都比较弱化。
记者:顾长卫说,做导演对他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知该如何向演员讲戏,他对你们在演技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张静初:导演对表演的要求很少,只是告诉我就是那个角色,尽量放松,没有拿出几十个方案来要求我怎么演。《孔雀》中的人物角色,都有着非常自然的生活,很多人看完片后都评价很高,尤其喜欢影片所营造的上世纪70年代氛围。
记者:顾长卫曾说要培养你做第二个章子怡,是否真有此事?
张静初:没有这样的事情,都是炒作。顾长卫本来是找章子怡来演的,因为种种原因章子怡没有来。导演认为章子怡演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而且我们之间的合作很圆满,导演对我也比较满意。
记者:《孔雀》中有许多安阳话,是配音吗?
张静初:都是同期声,拍摄之前我学了两个月的安阳话。而且我还学了手风琴和乒乓球,这些都要求具备专业水平,当时学得很辛苦。
记者:在《孔雀》中,哪些部分是最难演的?
张静初:很多地方都非常难演,有一段梦想破灭的戏,要表现出失落的情绪,开始不知如何表现才能反映出角色的疯狂,尤其还要骑着加重自行车,拖着降落伞狂奔,后来想到剧中人物其实是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所以就让自己内心充满抗争的力量,结果演出来效果很好。
记者:《孔雀》的结局很感人,你如何演这场戏?
张静初:片尾有一段我挑西红柿的戏,是很重的一场戏,比较难演。导演要求我先抑制情绪,然后总爆发,但总是达不到效果,后来抑制得太久了,我自己就情不自禁地爆发了,拍完后我看了都很感动。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