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有人说它是“尹力的灵魂之作”,刘恒也说:“我想说的话,我都写在(这个剧本的)纸上了”。延安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太重要了,延安塑造了我们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根就在延安。那么他们那一代艺术家究竟是怎么来读解这段历史的?怎么来用视听语言对延安这段历史发言?这是我们看电影时最感兴趣的。电影当中影片的主创者的文化立场表现得比较突出。电影的主体部分是没有颜色的,是黑白的,通过色彩语言要突出表现一个并非辉煌但却沉甸甸的朴实的灵魂。影片由黑白转向彩色的那个关节点,主创者把它放到张
思德去世后,退伍的老炊事员放在张思德睡过的炕上的红枣上,因为老炊事员就是另一个张思德。历史的真正的辉煌就体现在这些个质实的普通灵魂上。另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是毛主席在追悼会上发表那篇为人们所熟知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过后,已经散会的会场上,一个普通战士在默默地全神贯注地低头扫地。这个静场在暗示我们:中国历史精魂就在这儿!影片《张思德》的主创者是要为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往前走的普通中国人写史。
影片《张思德》有一个阵容强大的主创班子。影片的导演是著名的第五代导演,编剧是现任北京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刘恒,主演是大家都知道的优秀演员吴军,他演雷锋,演朴朴实实的人格类型的人物,比较擅长这种表演风格。越是优秀的主创班子,越是不易整合。这部电影把导演、编剧、摄影、演员的长处都体现出来了,我们既看到一部有着鲜明总体风格的激动人心的影片,又在细部上看到每一个主创人员独特创造力恰如其分地发挥。张思德牺牲场景的处理,是我们看片时观察影片主创者艺术功力的重中之重。影片的编导者是通过氛围、情绪和镜头间节奏感的强烈的反差来造成视听形象上的冲击力的。开始一段场景,影片没给你任何暗示,张思德在窑洞内与另一个小战士边聊天边平静地挖窑洞,外面下着大雨,近景和机位的设计还及时交待了小战士以后可以逃生的位置。这一段的表演和光效、音响都处理得极为低调,我们的观影心态,并没有为即将到来的事变做任何接受心理上的期待,这就强调了造成张思德牺牲的事变的突发性,它是一件普通的事故,张思德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平常。紧接着一个有着极强视觉冲击力的泥石流的特技外景,小战士从泥流滚滚的窑洞中奔出,我们看到泥石流哗的下来,听到小战士在外面惊叫“救人”,这组镜头从画面到音响各个方面都作了影片中少见的夸张的处理,这样一种节奏和视听形象上的强烈反差,暗示着张思德的死所寓的平凡和伟大的两面,这一深层含义通过主创人员对影像风格节奏的共同把握从容地完整地体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这部影片艺术上大气的地方。陈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