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京报》文娱时评专题 >正文

新京报:“大牢骚”与“小牢骚”的区别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09:41 新京报

  ●在观众的“小牢骚”发完之后,作为专业评论类的期刊本应拿出具有深度和建设性的研究文章,但却组织了一场文艺界集体“针砭”某导演的事件,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各学者对张艺谋及中国电影的“把脉”都显然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与理智,也难怪网上会有“太监教皇帝做爱”的评价;而一场原本值得期待的“研讨会”最后也沦为一场牢骚发泄大会。

  8月份,某杂志推出了一组《盘点张艺谋》的文章,以《中国文化界集体针砭“国际大导演”》打头,点燃了批评张艺谋的导火索;上周,一场“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的研讨会又给即将熄火的争论续了一把柴,共同构成了2004年电影界最热闹的一场文化事件。

  从张艺谋《十面埋伏》拍摄期的众说纷纭,到公映后一边倒的观众批评,再到如今如此集中和大规模的“讨伐”,这在电影界和批评界都实属罕见。一位曾经深得人心的导演如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值得深思,但笔者认为,针对一位导演所展开的这种如此奇异的批评现象更值得反思。

  《十面埋伏》公映后,从部分观众善意的批评到媒体批评和学院批评的相继加入,本来是文艺评论正常的程序:观众发发牢骚,媒体进行报道,专家学者展开严肃的学术批评。但是综观这次事件却与平常有极大的不同。一个堪称全国最“权威”艺术理论研究单位,一份曾经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权威”艺术评论类杂志,所挑起的无非是一场“牢骚之战”而已。

  在观众的“小牢骚”发完之后,作为专业评论类的期刊本应拿出具有深度和建设性的研究文章,但却组织了一场文艺界集体“针砭”某导演的事件,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虽然针砭者都是文艺界各领域的学者大腕儿,但这种不分妇科、儿科一拥而上给病人看病的做法实在不该是一群学者所为。更何况,不论是上次的“集体针砭”事件还是这次的研讨会,各学者对张艺谋及中国电影的“把脉”都显然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与理智,也难怪网上会有“太监教皇帝做爱”的评价;而一场原本值得期待的“研讨会”最后也沦为一场牢骚发泄大会。

  好的文艺批评是创作的动力,不但能总结先进文艺作品的优点还能对不良的文艺作品及现象起到鞭策作用。而学院派批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就拿这次事件来说:本来学院派批评应起到的作用不但没有起到;反过来,却也像普通观众般发了一大堆牢骚。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到底是学者们甘愿用牛刀杀鸡,还是在媒体沸沸扬扬的炒作中狠狠作秀。这样一来,大牢骚和小牢骚之间区别在哪里呢? 晓波(北京文学硕士)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张艺谋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