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终于创造了奇迹,首日票房进帐510万。
冯氏的影迷一定对我的“终于”二字颇多诟病,冯小刚的贺岁片一向是票房的保证,出个高票房何必大惊小怪?其实我的意思是:冯小刚的作品终于也挤进了大制作的行列。
何谓大制作?演员,用当红的;宣传,是猛烈的;炒作,得经常的。而以上三条归
根结底,则是“投资,要巨大的”。冯小刚的电影,虽然常年以其独特的风格撑着一片天空,但投资上的小打小闹,一直使其总票房难以傲视群雄。反观最近的《十面埋伏》,虽然颇多不屑的评论,却是今年《天下无贼》前票房势头最猛的国产影片。冯小刚终于也学会了这招,仅仅广告就投资了两千多万,总算是票房不负有钱人啊。
我其实一点都没有贬低大制作的意思。鲁迅先生曾高声提倡拿来主义,我们的电影,也应该向西方拿来些东西吧。其他的拿不来,学一下烧钱的方式也是好的。而且我敢说,凭着中国人的想像力,虽然烧钱是向外国人学的,却做得一点不比人家差。
比如请演员,某位导演不但考虑到演员是否当红,还考虑了地域因素,网罗了大陆港台甚至日本各地的明星,意图以此狂扫亚洲市场。再比如新闻宣传,某部电影则从喜怒哀乐各个角度来进行攻势,既有主角母亲推荐剧本的亲情牌,也有配角身患重病的悲情牌,还有爱心捐助的慈善牌,多牌齐出,可谓面面俱到。依靠种种手段,影片凭借着对大众地毯式的轰炸,先混了个脸熟,票房自然就有了保证。
当然,对于投资人来说,票房就是终点,赚了钱的电影,无论观众看完后是赞是骂,都算是一部好电影。
但对于电影制作者,特别是对于导演来说,票房只是一个起点,观众的反应才是终点。当你是用损害自己的声誉为代价来打造大制作的时候,可能你的下一部电影,就没有人愿意把它投资成大制作了。作者: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