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汉武大帝》荧屏热播专题 >正文

《汉武大帝》掀起汉学研究风暴 历史顾问解疑问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17:57 燕赵都市报

  《汉武大帝》在展示一代皇朝风范的同时,也掀起了汉学研究的一场风暴。就在“有意设置硬伤”一说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19日本报记者就此连线总导演胡玫,接电话的是胡玫的助手,她称现在胡导正在忙着新剧《乔家大院》的剧本修改工作,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但记者带着河北观众众多疑问的责任,多次诚请胡导的答复,终于昨天胡导托该剧历史顾问求实先生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了记者,从中胡导的口气也有了一些松动,求实先生也就“硬伤”首次给了媒体一个正面答复。

  胡玫对硬伤新解释

  记者:这些天,有很多读者观众打来电话,对胡导的“有意设置硬伤”一说表示不是很理解,有人说这是在“强词夺理”;而且北广剧评中心的张国涛认为,《汉》剧不是纯娱乐作品,主创有必要严谨对待细节问题。请问是如何看待读者观众的回应?

  胡玫:我承认在这部剧中,因为条件有限,对历史了解不够,有些地方不符合历史,有很多牵强的细节在里头,但是其实所谓“硬伤”可能是由于双方认知的不同。可是《汉》剧题材宏大,问题复杂,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之广,层面之深,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前所未有的。这么宏大的题材和作品,肯定会有不少漏洞和遗憾,不引起不同观点的争议是不可能的。

  求实:就我个人的观察和比较,我认为《汉》剧对历史大背景之忠实,超过同类题材的历史作品。可以说,《汉》剧的基本情节符合历史大脉络。重要事实大都具有依据和出处。当然,编剧出于剧情的需要,把其它时代的史料移花接木,借用过来,这在艺术创作中既有前例,也是允许的。

  汉武帝称得上“大帝”

  记者:对于“汉武大帝”的叫法也一直有很大争议,认为这个说法是不是有崇洋媚外之嫌。

  胡玫:所谓“大帝”其实就是西方语言中的“伟大”。有人说大帝在西方是指“帝国”,中国古代无帝国,因而皇帝不能称大帝;其实这是根本不知西方所谓“大帝”语源本义的妄谈。西语所谓“大帝”,这个语源来自苏美尔语的“众王之王,伟大者”。西方人称伟大的皇帝为“大帝”———英文即Great。如凯撒大帝,caesartheGreat;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彼得大帝,PetertheGreat。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皇帝称“大帝”———Great呢?汉语所谓“大帝”,无非就是“大皇帝”或“伟大帝王”的缩略语。汉武大帝即“汉武大皇帝“的缩略。无论从历史看或从语法看,“汉武大帝”或“汉武大皇帝”这个词都没有什么不妥。

  求实:好莱坞曾经耗资三亿美元历时五年拍过一部三小时的历史大片“JuliusCaesar”,中文译名就是“凯撒大帝”。其实这个译名也是不确切的。但是从没听到有人对此挑过什么。但是为什么对汉武帝就不能称“大帝”呢?难道汉武帝不能类比于罗马的凯撒大帝么?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又有什么不恰当呢?

  古字读音确实复杂

  记者:观看《汉》剧的人多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他们对这段历史大多都有一些了解,像其中演员把“大月(rou)氏”念成大月(yue)氏”,把“会(kuai)计”念成“会(hui)计”确实不应该,让人一听就是不专业的表现。

  求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看新版《辞海》和《中华上下五千年》(普及读物),书中说对“月氏”的读名,过去有一种旧的读法读为“肉支”,这实际是认错了字,将“月”混淆于“肉”。这是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月无肉音,作肉字旁之“月”是另一个字(见《说文》)。多数史家认为,“月氏”国就是《逸周书》及《管子》中记作的“禺氏”之国。禺、月实际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至于“会”应读“kuai”,“大夫”当读“da”或“dai”,这一些读音涉及古音韵的学术问题,复杂得很,专家也未必说得清。汉字复杂,不仅有今音古音之别,而且还有方言地域之读音不同。演员不是文字学家,偶尔走嘴误读,也是难免的。

  西域炼钢术早于汉

  记者:有观众提出,剧中张骞从西域带回炼精钢的技术,这不合理。汉朝是否已有炼钢技术?匈奴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制刀技术能比汉朝还高吗?

  求实:中国之铁器广泛被应用较晚,直到战国兵器及重要工具仍以青铜为主(秦陵兵马俑可证)。钢铁技术真正重大的突破是在西汉。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剑”实际是游牧民族传来的。“剑”这个词本身就是外来语,是“径路”(又作“轻吕”)的合音。“径路”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宝刀的称呼,可能来自伊朗语系或突厥语系。

  就世界冶金史看,西亚、印度、北非和欧洲大约在纪元前10世纪即进入铁器时代,制作优质钢铁兵器的技术早于中国。西汉时期中国进入大规模应用铁器时代,表明此时钢铁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应当是与汉武帝时西域交通的开辟以及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钢铁技术的引进有关。据记载,正是在这个时期,从西域引进中国一种新型钢铁,称曰“镔铁”,又号“金刚”、“精钢”。

  故汉晋以来,中国所说之镔铁———精钢,即来自西域波斯之印度钢。以上就是《汉武大帝》中张骞从大月氏(阿富汗)获取精钢炼制技术的史料根据。

  西汉其实已经有纸

  记者:汉朝没有纸,汉武帝怎么用上了纸?

  胡玫:他们没有使用纸。但是,汉武帝时究竟是否有纸可用呢?回答是,汉武帝时是有纸可用的。人们只知道东汉宦者蔡伦发明了“纸”,却很少人知道上世纪中国的考古已发现纸的发明可以远溯于西汉。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多种原始纸张,证明西汉初叶已经有纸。例如著名的西灞桥纸、陕西扶风出土的中颜村纸等,年代均在西汉初叶。

  求实:在此我提供一则汉武帝时已有纸可用的文献史料。据《北堂书钞》记汉武遗事:“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帝怒。”也明确记载汉武帝时是有纸可用的。 本报记者 秦菁

评论 | 电视剧场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汉武大帝》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