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类电影节竞赛单元作品有着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影片都是把国际首映甚至是全球首映放在电影节上。随着运作的成熟,许多商业影片也抢着在电影节进行首映,争取成为开幕式影片或者大张旗鼓地召开发布会。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稳健的全球化市场,片商媒体扎堆,一有成功的宣传走秀就能获得足够关注度,这远要比另外择地举行首映礼来得方便实际。每年戛纳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记者,这又是另外一笔资源。如果不是这样的场合就很难集聚到如此多的媒体,即便塞钱对方也未必愿意去跟进报道。以华语合拍片为例,考虑回收时不能仅依靠内地、香港、台湾几个市场,韩国、日本乃至欧洲北美都是考虑对象。制片方宣传时就要搞出多个首映礼,才不至于零宣传或停留于媒体广告上的宣传投放。有如此多的资源金钱和精力,还不如直接在电影节上进行宣传,把国际版权一竿子搞定,再各个击破。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好莱坞大片身上,他们要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宣传,既然不可能以100%的主创阵容投入,还不如直接在电影节做得最好。
对世界各大导演来说(所谓的艺术片),国际影响力是他们看中的一大因素。单独的一个国家地区不足以令他们满足,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市场容量、票房饱和度均有限,有时候甚至是不足,无法消化乃至保障他们的影片。要取得突破,只有考虑国际营销。那电影节就是得天独厚的场所,去一趟至少意味可以搞定几个国家,更不说那种一炮走红,成为大赢家的影片。这种情况延续到后来,甚至出现一类专门走国际路线的影片,他们只会考虑国际市场,为电影节而生。文/木卫二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