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尹亮:国际唱片公司不能主宰中国音乐市场(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10:06  新浪娱乐

  国际公司的“本土化”之路

  问:这些国际公司里哪些对内地音乐或音乐人的开发好一些?

  答:我的记忆中,先驱是SONY、BMG这两家,早先SONY签了刘欢等一票人,BMG也有丁薇(听歌 blog)李泉(听歌)等。

  问:为什么国际唱片公司在内地音乐人开发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

  答:原因……要是我能说清楚的话,他们应该会高价“收购”我的。个人觉得一是本身中国的唱片业、唱片市场不健全;二是经营者不善经营。

  问:经营者的问题,是否和没有职业经理人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的所谓的职业经理人,都是由创作人转变过去的?

  答: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国际唱片公司都是带着巨大的利益目的来到中国。其他的,可能还在于具体做事的人和团队吧。

  但回溯到九十年代初期甚至更早,中国并没有所谓的唱片业,都是一些小公司做几个歌手,但那时的命中率很高,因为作品本身很少。在国际公司进来之前,本土唱片公司没有经验、能力和营销的手段来同时做很多艺人。

  问:你说的九十年代初期之前,相当于内地音乐的开垦和垦荒的阶段。

  答:那时候没有比较所谓有规模的大唱片公司,只有小的厂牌,比如红星,以及字母音乐等等。

  四大唱片的特殊“体制”

  问:为什么国际公司虽然在内地的业绩不好,但他们仍然信誓旦旦地坚信于内地唱片业的未来?

  答:之前盗版的情况很糟糕,占了90%多的市场。再后来网络出来之后又占了90%多的市场,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但彩铃出现以后,确实有一些公司赚到了很多的钱。几乎可以肯定,音乐产业未来应该基于新媒体方面的开发。现在远没到论成败的时候。

  问:你说的赚钱的是哪些人?哪些公司?

  答:比如庞龙(听歌)等。他们创造出的利润是以前从未设想过的。

  问:因为彩铃这样的增值收入的出现,所以就有了资本和音乐业界接触?

  答:应该是。

  问:四大唱片在国外似乎没有包括艺人的经纪约,但在内地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将艺人做为它们很重要的产品在做?

  答:四大唱片在中国的生存方式很特殊,简单说就是非外资独资公司。都需要跟内地某家公司合作来形成。比如环球和天韵、EMI和步升大风。

  虽然它们都有国际大唱片公司的背景,但得看它们的策略是否具有说服总部的能力。我觉得,国际唱片公司在短期内对内地原创音乐开发的愿望并不强烈,主要还是营销国际化的音乐产品。

  问:我能这样理解吗?四大唱片只把内地做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着重于开发这个地区本身的艺人和音乐。

  答:对。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