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大师手笔 魔鬼烙印
《红圈》CC标准版 vs 法国祖家版
作者:ET@太空漫游
导演介绍
法国大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是世界影坛最负盛名的黑色电影大师。他于1917年10月20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原名Jean-Pierre Grumbach。青少年时期他到了巴黎读书。他从小就喜爱阅读美国小说和喜欢看美国电影,连他自己的梅尔维尔这个名字,也是由于后来极其仰慕Moby Dick《白鲸记》的作者Herman Melville而改名的,足见他对美国文化迷醉程度之深。
梅尔维尔是首开电影独立制作之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并在同年的1945年11月创立梅维尔独立制片公司,从1946年开始导演短片。到1947年,梅尔维尔就用极其低廉的六百法郎制作费亲自导演了《海的沉默》一片,震惊影坛。当时他这种忽视法国电影界传统的制片方式,很受到各方面的注意,特别是受到诗人尚•考克多的赏识。因此尚•考克多提供一千七百万法郎的制片费,请梅尔维尔导演他的小说《可怕的孩子们》,结果很成功,而被誉为战后法国电影界最有才华的新人,被视为法国新浪潮间接的先驱者。梅尔维尔被公认为“法国新浪潮的精神之父”,他甚至还在让-吕克•戈达尔的成名作、同时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的《筋疲力尽》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在长达26年的从影生涯里,梅尔维尔共执导了13部电影长片,除了《海的沉默》、《可怕的孩子们》和《影子部队》等题材各异而又驰誉世界的杰作之外,还有包括《发热》、《眼线》、《独行杀手》、《红圈》和他执导的最后作品《大黎明/警察》等在内的经典黑色电影和著名警匪片,令他成为蜚声国际的黑色电影大师,对世界影坛影响极其深远。1973年8月2日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因心脏病而过早地离开人世,终年55岁。
电影评论
梅尔维尔于1970年自编自导的《红圈》(Le Cercle Rouge。又译《血环》或《仁义血环》)被公认为他本人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被誉为“极其纯粹而达至完美和经典”的电影,堪称警匪片的示范本。《红圈》由阿兰•德隆(Alain Delon)、伊夫•蒙当(Yves Montand)和布尔维尔(AndréBourvil)三大法国巨星,及意大利性格演员日昂-马利亚•沃兰特(Gian-Maria Volonte,曾凭《马里奥•列齐之死》荣获1983年第三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头衔)等知名演员联袂演出。本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极大的成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法国电影之一。《红圈》具有多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因而既可简单地把《红圈》看作一部经典警匪片,也可以经过更深层的思索去理解它所蕴涵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本片的宿命主题。在《红圈》的片头就直接引述了佛祖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本名)的一个典故:佛祖悉达多曾用红垩石画了个红圈,并说:“尽管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遇。就算他们的人生际遇各异,他们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时,他们终究会在血环(红圈)中会合。”片头的这段典故对理解好整部电影极其重要,导演梅尔维尔在谈论《红圈》时说过:“血环是魔鬼的标记,它画出了某些人的命运,并使他们同普通人类社会分隔开来。”。显而易见他想要表达的观点:一个人无论如何也终究无法逃脱他的宿命和命运的安排。那可能是活着,也可能是死亡。
梅尔维尔常把一些游走于社会边缘、与社会体制格格不入甚至是对抗的人和故事搬上银幕,把那些凶杀抢劫的人和事理想化,并通过他导演的作品表现出来。我们在《红圈》中能看出他的这种完美追求。《红圈》通过释囚大盗科莱(阿兰•德隆饰)、因被革职而酗酒成性的前警察神枪手让森(伊夫•蒙当饰)、从老警长马泰(布尔维尔饰)手中逃脱并正被马泰追捕的现行在逃犯福格尔(日昂-马利亚•沃兰特饰)三人的经历和联手抢劫珠宝的故事主线,将警匪片中常有的黑道间的殊死拼杀、盗亦有道、仁义与荣誉、忠诚和情谊等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动人,别具一格。影片更进一步隐寓性地将以上主题引申升华至游走于社会和法制边缘的特殊群体与强大统治强权对抗这一社会哲学层面和高度,三人最终在死亡的血泊之中会合的悲剧结局也呼应了片头佛祖释迦牟尼“血环”的典故,并折射出在强权势力压制和围追堵截下,对抗体制者无奈的悲剧性命运和无法逃脱的宿命。
精彩段落
《红圈》最为人称道的还在于影片相当冷峻沉着的风格,对话亦极为精简,极富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个人特色和独特风格。这点可以用影片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经典驰名的“奇谋夜劫珠宝店”一幕以作剖析。这整场戏包括:第89分26秒起始的第16段“行动开始、入屋”(长14:18)和第17段“劫掠珠宝”(长12:29)。
尽管在整整长达近半个钟头的戏里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梅尔维尔通过影像与音效精准非凡的完美结合,将这幕戏行云流水地呈现给观众。他以出色的摄影和风格冷峻的镜头影像,出奇不意的剧情编排,复杂而多变的场景之间出色娴熟的镜头调度和流畅凝炼的剪辑,使整场戏极具可观性。同时也利用环境声响和特殊声效,以及点到即止的精简配乐音符的配合。这些声音蒙太奇的出色运用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紧张感,令整场戏充满戏剧逼力和张力,异常扣人心弦,观众无不紧张得屏息静气。这整场戏无愧为展现“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境之典范,也是最为人乐道和最经典驰名的电影片段,其匠心独运的电影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电影示范教科书。
另外,本片中神枪手让森首次露脸的那场戏,梅尔维尔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画龙点睛地挑明了让森沉沦酒海的可悲境况和他内心无助的恐惧感,同样也是影片中的神来之笔。
演员阵容
出色的表演也是《红圈》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艺术层面上,只有效果最能说明问题,因此不得不承认阿兰•德隆是体现梅尔维尔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这点早在1967年他们两人合作的《独行杀手》里就得到举世赞誉和公认。阿兰•德隆以深沉内敛的演技,将《红圈》中最重要的主角——大盗科莱精明强干的个性、如丛林猛虎和独狼般的孤寂心境表现得丝丝入扣,举手投足间总散发着那么一丝一点挥之不去的别样忧郁与哀愁。他的冷峻和沉着恰到好处,散发出慑人的个性魅力。毫无疑问,“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加阿兰•德隆”绝对就是经典黑色电影的代名词。
另外,在法国歌影双栖巨星伊夫•蒙当饰演的神枪手让森身上,导演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沉沦落魄之人通过兄弟般的情谊战胜心魔、重拾人性尊严和自信的故事。而最终三位劫匪都被击毙的结局除了道出了影片的宿命主题之外,也将“荣誉、道义与情谊远比生命更宝贵”的旨意表露无遗。
与此同时,一路穷追不舍并不择手段的老警长马泰作为片中与黑道对立一方的主要角色,同样也显露出导演的编排别具深意。作为警长的马泰身处国家机器里的中下层位置,他是维护政治、权力、法律制度的国家机器内的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也是具体的执行者。这样一来既起上传下达之功,也起一斑以窥全豹之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老警长马泰,他的行为和思维都已经被制度化了,透过这位老好人举止神态的木呐呆板这些表面化的特征,反而使我们认识到: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才是他最生动的写照,不择手段是他成功的座右铭。可以说,老警长马泰既是当权者豢养的一个行尸走肉的走卒、一只猎犬,也是充分体现权威体制和维护当权者利益的一个象征和一个缩影。整部影片里,只有在马泰这个孤家寡人回到冷冷清清的家里与三只猫儿呆在一起时(注意:这些猫是马泰家中除他本人之外仅有的活物),我们才能稍微感觉到他身上仅存的一丝活人的气息。曾主演《虎口脱险》的法国著名歌影双栖喜剧艺术家布尔维尔,在《红圈》这部他本人一生中演出的唯一一个正剧角色的电影里完全突破了自我,脱胎换骨般地把马泰这个影片中较为吃重的角色扮演得栩栩如生,出色演技可圈可点。
与此同时,梅尔维尔也仅用寥寥几笔就交代了坚信“人皆有罪”的警察內政部部长对警长马泰暗中展开审查的情节,揭露了国家机器、权力机构的白色恐怖和对个体的人和民主自由本意的粗暴干涉和压制。开始时,马泰对內政部部长的这一“人恶论”并不以为然,经过查案过程的种种经历,待到影片最后击毙三名劫匪大盗后,面对前来现场视察的警察內政部部长一语相关的询问“所有人,是吗?”的时候,马泰此时不经意的点头,俨然已视作认同。这个颇具苦涩意味的电影结尾可谓意味深长,颇堪细嚼回味。
通过对爱猫的老警长马泰一角的塑造,以及坚信“人皆有罪”的警察总局内政部长对马泰的暗中审查,马泰及其手下以执法者身份不择手段、对线人威迫利诱、草菅人命等旁枝副线的细腻描绘和提炼,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以小见大地从侧面揭露统治体制权威、强权国家机器滋生的腐化黑暗和非人性,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其民主自由的虚伪性,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思。当然在做这些现实批判性的注脚时,梅尔维尔采取了“超道德”的概念和极其平实和隐晦的手法,导演在作品中没有过多地加注道德判断,片中角色的好坏并无明确标识,交由观众自行思量,这无疑也保持了这位伟大的黑色电影大师一贯的冷峻、沉着和超然。
具有深刻隐喻意味的《红圈》展现了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深邃精辟的洞察力,他以娴熟自如的执导手法将电影里多头发展、多线交叠的剧情描绘得有条不紊而且波澜叠起、充满张力,其编导功力炉火纯青已臻化境。加上一众才华横溢的影坛巨星们的出色演绎,匠心独具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把《红圈》打造成为一部非凡的经典黑色电影杰作。
特别收录
《红圈》1区CC版双碟套装中,第一张碟收录了声画被修复得非常出色的电影正片,而所有的花絮都统统被收录在第二张DVD9中。它的花絮共包括以下6个部分内容:
① Cineastes de notre temps《当代电影制片人》
Cineastes de notre temps《当代电影制片人》是著名法国电影理论家及影评人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电影笔记》的创办者)的遗孀珍妮•巴赞与制片家兼演员安德烈•S.拉巴思合作出品的专题系列纪录片集,专业而系统地介绍了许多当代最重要的电影制片家和电影导演,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史料。
Cineastes de notre temps: Jean-Pierre Melville(portrait en neuf poses)《当代电影制片人: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就是上述系列里的一个专题片,由拉巴思执导并于1971年7月16日在法国电视台播放,原片如副标题所示是由9个章节组成。CC版内的这个纪录短片长约27分半钟,节选了上述专题片中第1-3和7-9的6个章节,彩色片,4:3,法语单声道,配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本短片除了纪录梅尔维尔这位当时唯一仍然拥有私人制片厂的法国电影制作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外,身兼制片家、导演和编剧的梅尔维尔谈论了他对剧本创作、剪辑和拍摄手法等电影制作的理念,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是《红圈》,也包括与之相对比的美国片)的看法。这位整天戴着墨镜、甚至在晚上灯下写作时亦照戴不误的“怪人”笑谓自己是夜猫子,尤其喜欢黑暗,在夜间写作常常不眠不休,但需要完全黑暗与安静。梅尔维尔认为在制作一部电影过程中,剪辑胶片是继写作剧本之后第二个最重要的阶段。他亦强调自己的作品绝非在法国拍摄的美国片,而是带有美式风格的法国电影。
本纪录片内容非常翔实珍贵,令人不禁由衷地羡慕起鸿福齐天的法国影迷,他们国家能有对电影抱有如此热忱和如此执着的电影人,制作出如此珍贵精彩的电影文献史料和文化遗产。这确实值得所有国家包括我们中国的文化电影管理部门和电影界借鉴和学习。
② On-set & archival interview footage栏目内有四个访谈录影短片:
⊙ Pour le cinema
《红圈》开机现场电视报道。1970年3月15日于法国电视台首播,片长5分25秒。黑白,4:3,法语单声道,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纪录了《红圈》开机的现场情况,当时是借用法国演员让-克劳德•布里亚利的城堡庄园在拍本片的煞科戏。记者在现场拍摄间隙采访了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和三大法国巨星阿兰•德隆、伊夫•蒙当和布尔维尔。
⊙ Midi Magazine
《红圈》拍摄现场报道。1970年5月27日于法国电视台首播,片长4分43秒。黑白,4:3,法语单声道,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纪录了梅尔维尔执导拍摄《红圈》里阿兰•德隆饰演的科莱在桌球馆与黑帮打手对抗一幕的拍摄情况,并有梅尔维尔和阿兰•德隆的现场采访片段。
⊙ Vingl-quatre heures sur la deux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和阿兰•德隆一同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的录影资料片。1970年11月21日于法国电视台首播,片长3分50秒。彩色,4:3,法语单声道,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红圈》使观众首次在大银幕上见到神秘的法国警察机构内的IGS侦探的形象和工作情况,当年政府部门及一些公众对电影《红圈》中对警察的不利描写曾产生过激反应。女主持人法兰丝•罗彻与梅尔维尔主要谈论电影中警察內政部部长的“人皆有罪论”,在女主持提出这个尖锐问题时,梅尔维尔和德隆的回答显得十分圆滑世故而且滴水不漏,确实是饶有趣味。在这里梅尔维尔说老警长马泰是“超正常的人,是个好人”。他的这个回应,到底是本意还是识时务之应对呢?抑或是一语双关呢?大家当可自行判别了。德隆还谈论了他对扮演的角色特别是歹徒角色的看法和自己的处世哲学。
⊙ Excerpts from Morceaux de bravoure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专访节目。1973年5月7日于法国电视台首播,片长9分53秒,彩色,4:3,法语单声道,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梅尔维尔向观众讲述了使《红圈》被推迟二十年直到1970年才面世的原因,畅谈了美国电影对他本人的影响,他影片中主角们无一例外头戴阔边高顶的斯泰森毡帽、一身防雨风衣扮相造型的来由,他对电影的结构的看法等,并披露了他从不再去观看已制作完成的自己的影片这个小秘密。在节目播出后不到三个月,梅尔维尔因心脏病逝世。这个专访片极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上电视节目了,因此更显得意义重大了。
③ Interview with Bernard Stora
《红圈》的首席助理导演伯纳德•斯托拉(他也曾担任《西西里匪帮》、《法国贩毒网续集》的助理导演)为StudioCanal Image公司在2003年于法国录制的回顾和谈论《红圈》的访谈专辑短片。片长30分11秒,彩色,可变形1.85:1,法语单声道,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61岁的斯托拉在这个专辑里回顾了三十三年前他与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合作《红圈》的情形,谈论了梅尔维尔的传奇人生、执导手法和独特风格,对摄制各阶段的喜恶。斯托拉盛赞梅尔维尔创作出独特的法国黑色电影。斯托拉还用较多时间讲述《红圈》拍摄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趣闻秘史,如片中部分主角原本要找别的影星等,并对《红圈》和几位主演作出评价。
④ Interview with Rui Nogueira
这个访谈短片是电影史专家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Fischer)作为主持人在2003年春天到德国慕尼克采访《Melville on Melville》一书的作者雷•洛圭拉(Rui Nogueira)的录影专辑。片长26分11秒,彩色,可变形1.85:1,法语单声道,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短片中附有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大量珍贵资料照片。61岁的雷•洛圭拉回顾了三十五年前即1968年5月他与梅尔维尔结识的经过,和《Melville on Melville》一书写作的情形,并谈论了当时对梅尔维尔的看法,梅尔维尔对自己的影响。洛圭拉特别提到喜爱美国文化的梅尔维尔对美国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美国既崇高又令人憎恶。”。
在这个访谈短片里洛圭拉谈论的另一个重点话题自然是《红圈》本身。当年经常到拍摄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的他讲述了导演对《红圈》的摄影和色彩表现的特殊要求,同时也透露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幕后故事和花边轶闻,如日昂-马利亚•沃兰特与导演梅尔维尔不和的事件等,并再次证实了梅尔维尔一开始写剧本时是将角色按照自己预想的各个演员来编写的:主角科莱当然自始至终是为阿兰•德隆写的,但马泰原本却是刚与梅尔维尔合作过《影子部队》的里诺•凡杜拉,逃犯福格尔原本是巨星让-保罗•贝尔蒙多,酒鬼神枪手让森原本是保罗•穆利斯,那同样是超强的演员阵容。健谈的洛圭拉认为《红圈》是一个时代的巅峰,也是梅尔维尔电影生涯的巅峰,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⑤ Trailers:内有两个《红圈》的电影预告片,是原版法语预告片(片长1分53秒,法语单声道),和2003年重映版(是在美国首次发行的导演剪辑完整版)的预告片(片长2分03秒,法语立体声)。两者内容大致相同,可变形1.85:1,有英文字幕。(注:[精装UFO]版加配了中文字幕:根据1区CC版花絮所带的原版英文字幕翻译制作而成。)
* 其中原版法语预告片组图如下:
⑥ Gallery:内有两个栏目。
在Production and Publicity stills栏目内共有63幅《红圈》的人物造型和剧照。
在Poster栏目内有14幅《红圈》的电影海报,包括本片在法、德、意、美、日等国家上映时的宣传海报和图片。
* Production and Publicity stills栏目里的其中6幅图片的组合图:
* Poster栏目里的其中1幅电影海报:
综述: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经典黑色电影《红圈》在面世三十三年之后,法国和美国都在2003年下半年先后出版了《红圈》的最新DVD版本。数年前法国和日本都曾各自出版过花絮少得可怜(仅有预告片)的《红圈》单碟版DVD,如今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两个2003年的新版DVD经过修复一新的优良画面和音质、丰富详实而珍贵的花絮和影史资料,令人欣喜。
对于广大影迷朋友而言,在《红圈》的两个新版DVD当中,1区CC版双碟套装当然是最佳选择,它的配置(包括电影正片的画质、花絮、字幕、小册子等)确实更胜一筹,无疑是《红圈》最权威和最有价值的DVD版本。
何谓经典?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坚的作品才可谓之经典。《红圈》就是这样一部传世之作,经多番仔细品味定能得享其精髓。而且当你“通读”完CC版里所有花絮资料后,必然会被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和他的作品中超凡的个性魅力所吸引住的,I BELIE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