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其实就是一张张中国人的脸。中国人活到今天,没有一次侵略是不抵抗的,怎么到了南京,就成了不抵抗成了羔羊了呢?人一哭,很多感官就闭合了,你不可能让一个哭泣中的人去思考。说到底,《南京!南京!》其实是一部反战的电影。
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由个体的死亡、恐惧、英勇、牺牲或者懦弱构成的卷图,正是这些个体的存在,才凸显出战争的残忍和对人性的摧残。在以往表现战争的影片中,战争的参与者大多都被脸谱化,要么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要不就是让人欲杀之而后快的叛徒,或者是惨烈至极的受害者。这些电影更多的是去表现一个群体的状态。而陆川在《南京!》中用极具代表性的八大面孔,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南京大屠杀……
陆川:事先没有考虑这些,最近给一些朋友放映的时候,才有人陆续对我说,极端民族主义者会不会跳出来说三道四?这么设置是基于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做一个新电影。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已经很多了,成了一个很符号化的东西,但就我这几年看史料的感受而言,这个题材除了一些进入公众视野的东西之外,其实有大量我们所不知道的史实,说好听点,就是被遗忘了,说不好听点,是刻意被抹杀了。那我就觉得这篇就得从头翻起,最好的方式就是换一个角度看南京大屠杀,不如随着日本人的目光进城,可能会更触目惊心。……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受过良好的教育,教导大队任下级军官,一个德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参加松沪会战,虽损失惨重仍不放弃。回到南京后招兵买马决心死守,城市已遭到日军飞机不间断的轰炸,满目苍夷。腰板很直,军装合体...[详细]
回到70多年前的那场灾难中去,就像是从阳光之地走到阴森的坟墓中,拍了一半,我跟导演说,我受不了了。那时的沉抑氛围弥漫了整个剧组,我们实在无法用表演来面对曾经的真实...[详细]
早年留过洋,通晓英语和日语,在拉贝的家里做管家看起来很是斯文,头发有些的稀疏了却梳理的一丝不乱抿的很紧。有一些稀松的小胡子戴着一付略小一点的眼镜,镜片看起来有些厚。脸颊消瘦肤色有些的暗黄,做点小生意...[详细]
其实,我每接一个人物,还是找这个人物的根儿。就像唐先生这个人物,以前陆川导演想让我演一个军人,我说我这一堆儿一块儿不行,不像军人,我演农民还行,干脆演一个南京农民吧。陆导就说,其实当时有很多农民出身的军人。他也说服我了,但当时我身上有伤...[详细]
在电影的开始阶段,姜淑云是一个教会学校的教师,有点像简·爱。她苍白,单薄,敏感,瘦弱,善良,高挑;内心刻板而傲慢,甚至有些孤独。但,姜淑云的枷锁,在她经历的整个南京的灾难中,被彻底粉碎了...[详细]
我喜欢他的《可可西里》,也喜欢《寻枪》。然后他也是一个特别有煽动性的人,他经常会给你这种心理暗示。另外,工作伙伴也都是特别有热情的人,包括摄影师曹郁等。他们都在感染着你,你觉得你必须跟他们“战斗”在一起...[详细]
一个有文化的日本军人,入伍前是军校学生。熟记军条军规,注意着自己的仪表头发修剪的很干净有型,3公分毛寸。满怀对天皇效忠的决心和干出一番事情的心情,在战场上初次遭遇血腥时却表现极度惊恐...[详细]
唐太太,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位娇小美丽的上海女人,除了记得每个月把丈夫工资准时收缴上来,也从来不会忘记即使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也在头上扎上一顶美丽的头巾。这个仔细而善良的妇人,可能永远想不到南京的沦陷,会让她千方百计...[详细]
我们当时每天读所有的内容,很多人当时生存时留下的笔录和日记。导演告诉我他要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人是怎样站出来的,中国人自救的过程。很多记载都是别人在救中国人,结果是怎样?并不是中国人并没有抵抗。
1937年南京城沦陷,大批社会各阶层躲入由德国人约翰·拉贝庇护的金陵女子中学避难,生活在最底层的妓女们也一同进入难民营。这些让人鄙夷的卑微的柔弱的女人们,在日本兵冲到难民营肆意妄为地寻找慰安妇时,却主动举手站出来...[详细]
最初进组都是导演的短信,就是舞女小江整个过程给我讲了一下,当时导演只有一个构架,其实他并没有去丰富这个人物,但是我在进入以后,因为我演的第一场戏就是我最重的一场戏,可能那个时候导演是想考验我。
这是一段很真实的中国的一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电影院看一下,而且应该了解这段历史,不光是中国人,我觉得更应该让日本人知道这一段历史。这个电影真的不光是血腥,还有很多温馨,还有很多中国人伟大的抗争,你看完这部戏之后会会觉得现在生活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