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是一部能让观者真切产生“心疼”情绪的作品。我们心疼梅长苏以病弱之躯激浊扬清,昔日英气飞扬能挽朱弓降烈马,如今却只在阴诡地域搅弄风云;心疼少年岁月不常在,莫逆之交旦夕惊变,天涯路远却也无可奈何。沧桑后固守真心,这种情感本就让人感怀,我们心疼每一个正义人物,每一段诚挚情感,以致于连开播初期长期低迷无起色的收视率,都让人觉得心疼,现在的收视环境,早已不像故事中的人心那么干净。
与近年同为古装剧界翘楚的《甄嬛传》不同,《琅琊榜》不是用诡诈残酷的宫斗来哀叹人心日渐沦落的黑暗,而是始终秉持理想情怀,无论朝堂如何污秽,赤诚不变。它带着些英雄式的浪漫主义,即便悲怆却让人看得舒畅。“情义”是《琅琊榜》的核心,哪怕是最后的翻案,与其说是梅长苏的权谋胜利,不如说更是人心谴责,心怀愧疚的垂暮老王跪下后喃喃说着“我小时候还陪你放过风筝”,那一幕的感慨,远比谋术的节节进击更让人动容。
当然细思之,《琅琊榜》确实是一部很“苏”的作品,主人公光环太盛,人物关系也是“人人都爱XXX”的经典“苏”款,不过,因为剧作本身对人物以及情感的出色塑造,这种近年来已被黑化的模式并没有引起反感。其实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代表美好和期盼的“苏”本身并没有问题,至于最终呈现出的是脑残还是理想,全在于如何表达。
另外,也有不少网友指责《琅琊榜》权谋薄弱政治幼稚。我不知道能构造出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大布局,这份眼界是否在高明者看来依旧不够智慧?亦或者,那些已被奉为经典作品中的计谋案例,在今日看来,就一定是那般莫测高深?艺术作品本就是愿景式表达,就像《琅琊榜》会让耿正的靖王走上皇位、而不是选择世俗经验中更具帝王手段的誉王一样,难道在我们的想象中,也一定要不择手段真豪杰?
关于《琅琊榜》,争议还有不少,诸如部分情节的改动以致情感积蓄不够到位、回忆的删减、女主贤惠烙印太深、配角长相寒碜……这大多是不同类型观众的主观感触,改编剧再如何努力终归是众口难调。不过,节奏方面的问题始终是很大的遗憾,这既包括侯鸿亮所说的为了照顾电视台而大量删戏所引发的线索杂乱难入戏,也包括部分情节对话太长场面欠缺造成的沉闷,虽然原著粉无论如何都会不离不弃,但不少路人也确实因不想忍耐而流失了。
至于已成为网民狂欢的CP话题,似乎现在不少剧作都难逃男男组对儿,尤其是《琅琊榜》这种将情感重心都倾注于兄弟之间的作品。剧版《琅琊榜》另添出了一条爱情主线,不过在普通观众与书粉之间的两边夹击下,这条线索发展得实在艰难,既不能不写,又不敢多写,这也造成了霓凰这位名义上的女主角存在的尴尬。就像结局处梅长苏上战场前与各人告别,霓凰一段显得十分薄弱,远不如那曲《红颜旧》令人牵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