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取得成功后,兴奋的杭程向观众挥手致意
《丑儿的春夏秋冬》剧照
本报记者杭程自编自导的处女作《丑儿的春夏秋冬》昨日首演
有人哭泣着,有人争论着,有人欢呼着,有人沉思着,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被一股民间戏剧的强大能量震动着。这是昨晚由本报记者杭程编剧并导演的话剧《丑儿的春夏秋冬》首演后出现的一幕。虽然在近些年的话剧舞台上,非院团制作的民间戏剧占据了话剧舞台的
半壁江山,但“丑儿”的降生还是为年末的北京舞台制造了一个可圈可点的戏剧现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剧中的丑儿作出了无奈的选择——独自踏上了归乡的路,但丑儿的缔造者杭程却在久久回荡的掌声与口哨声中找到了二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玩票似的轻松心态加上对艺术的崇敬和严肃,为理想的实现作了最好的注解。“丑儿”并不丑,而且很可爱。
在戏剧演出如此繁荣的2002年,平均每个月都有二至三台新剧目推出的高频率无疑提升了观众的兴奋沸点,然而昨晚的儿童剧场却出现了近年来话剧演出鲜有的高上座率,甚至连平日里很少有人光顾的二楼都座无虚席。本报和本报文化新闻部赠送的两个花篮摆放在剧场进门处的位置,迎风飘扬着由本报文化新闻部和摄影部同仁精心撰写的贺联——举民间戏剧旗帜,愿丑儿茁壮成长。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故事,四个人们思维中的活跃时期串起了主人公丑儿的一生,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与彷徨中,丑儿始终没有摆脱弱势群体的宿命——为了活着而活着。然而当一个人的命运始终卷裹在时代的大潮中时,微不足道的生命轨迹也会因此而变得壮丽,丑儿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平凡个体的代表。以往一直淹没在群戏中的翟小兴此番出演年龄跨度达50年的丑儿,对于自己以往的角色是一个不小的飞跃,而他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情感依赖的四个女人均由刘天池一人饰演,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充分发挥了她千面女郎的演技。李乃文饰演的现代艺术家安士莱更是赢得了观众最多的笑声。
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的舞台布景丝毫让人看不到低成本制作的窘迫,危房改造满大街的“拆”字,“文革”时期高悬的标语条幅,以及20年代电影院中的灯盏……如川剧变脸般被一层层剥离,正如全剧的主题一样,凸现,凸现,直至最终赤裸裸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虽然将多媒体制作手段引入舞美制作的方式已被很多戏剧广泛采用,但这次却是影像与剧情联姻得较为完美的一次,多媒体不再以包装手段的身份出现,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全剧的组成部分。虽然张广天的音乐一直在圈内有着不错的口碑,但昨晚,有不少的观众称这次的音乐比他以往任何一次都令人感动。
作为资深记者,杭程对文字的把握能力自不必多言,全剧能够如此流畅,文本功不可没。但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他对舞台的调度显然还不够成熟,这也导致演员在台上的随意性过大。此外,全剧最引以为傲的时间逆向结构特色也由于字幕等技术手段的种种疏漏而显得有些混乱,这也就难怪不熟悉剧本的观众会感觉一头雾水。
一直游荡在观众席的杭程在谢幕时伴着全场“杭程,杭程……”的喊声跑上舞台,在这样一个人们常常感叹人永远是欲望奴隶的时代,能够摈弃追名逐利的世俗困扰,为自己的理想疯狂一把,这或许正是民间戏剧的力量所在——自由随性,有感而发。然而作为朝夕相处的同事,我们在为他骄傲的同时还是要说一句:丑儿尚未竟全功,同志仍需多努力。(文/本报记者郭佳、摄影/本报记者钱冰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