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请您上台--有感《理查三世》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21日05:56 北京晨报
听说是经过了三个月的排练,《理查三世》终于在首都剧场登台。看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总觉得缺点什么。最后的掌声显得有些犹犹豫豫,好像不知道戏是不是真的演完了。当台上的主演把手指向后排,一位老头从导演专座上站起的时候,掌声终于变得自信了,导演出现了,戏真的完了。我突然明白这出戏在演出过程的两个多小时里缺的是什么,导演林兆华应该自始至终站在台上,因为这台戏就是说他的。
说是莎士比亚的原作,可是当一群穿着一样的黑衣服,带着一样的表情,做着一样的动作的演员,用着几乎是相同的语调絮絮叨叨念着大段大段你要是不熟悉梁实秋、朱生豪翻译的原作就根本听不懂的台词,这台词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说,几乎就是无用的。我听说,一位优秀的演员念菜单能把听众念得泪流满面,可见念什么内容是不重要的。在林兆华手里,莎士比亚原作也就是一份菜单。
台词听不明白,故事就无从谈起。不看故事就看表演吧。台上的演员卖力气,真是卖力气!可就是看不明白他们浑身较劲地在干什么。由于演员都穿几乎一样的黑衣服,角色又都是稀奇古怪的外国名字,舞台调动又经常是满台疯狂地跑来跑去,场灯亮时,我身后的观众说:到了儿我也没分清谁是谁。可见角色在林兆华的眼里也是不重要的。因为角色是要有个性的,而一样的服装,一样的腔调让观众连个儿都分不清,哪里还有个性?哪里还有表演?哪里还有演员?可以说除了一位主演,其他全都是符号。
舞台美术有可圈点之处:三面轻柔的白幕,随着人走,是遮掩密室的宫廷帷幕;停住不动,是高高的大墙;迅速拉动,又像是风卷残云山雨欲来。射灯照上去它成了演员玩灯影戏的幕布,放映机打上去,它又成了投影的银幕。我认为道具幕布是应该为剧情服务的,也许我的观念落后了,也许它们可以成为比演员还重要的符号,但在这里我只感觉到了视觉的愉悦,而没有领悟到什么意念的传达。
当两个多小时过去,场灯就是不亮,就是不让你挪窝的时候,也能渐渐看出点门道。发现里面有不少儿时玩过的游戏。有老鹰抓小鸡,有排排队开火车,有藏猫猫捉迷藏,有玩灯影,还有两排人拉着手来来往往“我们邀请一个人呀”之类。能把这些童戏与莎士比亚的名剧糅合在一起,在同一个舞台上表现,戏演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戏是没有答案的,谁说它什么都可以,但重要的是林兆华。因为是他把这些东西,用这种方式裹到一块儿。让我感兴趣的是林兆华把这些东西搀和到一块儿的过程,这一定是一个脑瓜火花不断,不断异想天开,不断胡说八道,不断顺竿乱爬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这台戏的精华,演示这一过程,观众肯定不会看着乏味。所以我要说:林兆华,请您上台。整台戏表现的就是林兆华。(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