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戏剧 > 嘉宾聊天专题 >正文

大山敬佩斯诺 王霙表现出一个新的毛泽东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17:59 新浪娱乐

  大山:开始排练的时候导演经常说这个结果是对的,但是没有看过程,我估计这个就是学相声的时候为了甩包袱很关注结果,就是直接奔底,忽略了过程,而过程往往是话剧中最吸引人的。

  熊源伟:话剧是要展示过程的。现在他已经不是这样了,他会说“你是不是要这个”?马上就出来了,今天演得很好。

  王霙:很感人,我都哭了,因为我没有看那场戏,我觉得大山是很用功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住在隔壁,经常一起对词什么的,他有很多事值得我学习,他的语言是非常棒的,包括他的韵律等都掌握得非常好。

  大山:我也算是一种自由职业,没有固定的工作,做事情都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去做,也有商贸的有教育的、有商业的有文化的等各方面,都是自己选择,下一步我想做什么当然也要看机会,最后选择都要自己做,既然选择了就应该要做好了,我就是这个意思。这段时间我就全心全意把这个演好,7月1日解放了之后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

  熊源伟:他们每天为了戏的需要每天都要

减肥,都要跑步,我们中心有两台跑步机两个人一起跑步,有的时候边跑步边对台词。

  王霙表现一个新的毛泽东

    主持人:拍戏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和斯诺的亲密接触。

  大山:对,斯诺到延安待了四个月,和主席天天进行采访,一部分采访一部分聊,有十几天都和主席在一起。

  王霙:主席也就是向你敞露心扉。

  大山:对,我觉得这个戏对王霙老师也是挑战,以前演了30多部和我们这个戏里面表现的领袖形象不一样,因为我们表现的是《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斯诺眼中的毛泽东,他不会按照中国人的斯诺、按照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去写,他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我一个美国人看到什么写什么。他觉得毛主席的第一个印象是精神气质特别像林肯,这个是美国人的想法,中国人不会这么想的,我们戏中也表现了这一点,我们王霙对这个也是挑战,扭转过去演毛泽东的习惯,表现一个新的毛泽东。

  主持人:这次演电视剧和话剧的毛泽东有哪些地方是共同的?遇到那些障碍?

  导演严格要求 对剧本非常严谨

   王霙:我觉得舞台和电影电视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理解是“扩大”,从声音、从形体、从语言都要特别细腻、细致,包括导演这次叩我的戏也是很严重的,我虽然是绿叶但是也是很大的绿叶,配大山这个红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我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遇到这么多的麻烦,所以做工作不是很充分,我觉得我演了二三十个毛泽东无所谓了,后来我意识到要把工作做得扎实一些,所以我有时候也比较努力,没事就背台词,还有节奏、包括导演提出的任何要求,我觉得有点惭愧、有点愧对导演,但是今后我会努力排好的。

  大山:和电影电视剧不同的是我们无法停。往往相声段子也没有排练这么严谨,当然相声也有一些需要把握好一个字也不能差,但铺垫、交流也有一定的灵活度,像马三立的其他地方有一些不一样,抖包袱的时候一字不差。我们的导演是把这个演出的东西都要求一字不差的,这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没有达到,对剧本非常严谨。

  熊源伟:很多演员都是把意思表达了就可以了,但要看什么戏,像莎士比亚的戏,他的台词是中文的,如果不用那样的语言感觉,你就不像是莎士比亚剧,如果写得一般就算了,但这个作者非常年轻,很有自己的风格,如果按照一般的导,这个句子很怪,但因为怪也形成了一个风格,有时候加“我们”或者是“所以”两个字,味道就不对了。

  王霙:尤其是我,加一点就不让加,加了就一丝不对了。

  熊源伟:对,这个对演员可能很残酷,一个我们是要体现这个剧本一个是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大山:有一个台词是问“老长你为什么净走山羊道”,大家就想问为什么不说羊肠小道?后来想想作者这么些有自己的用意后来就不写了。

  主持人:我们总共有9场戏是吗?是否可以先请导演介绍一下。

  熊源伟:首先这个戏是叙述新西兰人,首先大山是想来中国玩的,待六周就走了,后来被中国的主编留下了,可以出钱周游中国,就走了,后来第二场在西北萨拉其草原,当时这里正在闹灾荒,死了600万人,但是当时的国民党,为了让西北军阀就范,克扣粮食,造成一场人间的残局。思诺在这里亲眼目睹了一场惨剧,同时在这里发现了“像神迹一般的恋人”,他们为了救助灾民后来死了,留下一个火柴盒,上面有镰刀斧头。第三场,他回到上海19路军在抵抗,他又目睹了一个阻击手被日本残酷的杀害,他最后和报社主编分手了,要寻找火柴盒上的。后来一场是遇到了宋庆龄,当时告诉他你可以去延安,其实当时是宝安,我们今天就说是延安。之后就是思诺到了延安和老百姓、领袖,又见到了当时在内蒙古草原上一对恋人中没有死的那个女的,还有和同志、和他心目中圣洁的、追求真理的女性,和他们交往,到前线等,他觉得自己要别一本书,这个书叫《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最后一部戏是老了,在日内瓦的湖畔疗养院、家里,60年代末、70年代初年轻人都在闹革命,但是他们在闹革命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他们不太知道真正的信仰是什么,最后让斯诺又回忆,斯诺随后说你可以不相信,我相信,他脑子里又想到在中国、在延安遇到的人。

  主持人:非常感人,整个戏中斯诺是以观察者的身份或者是进入历史的责任去拍戏,大山是如何理解斯诺这个身份?也就是记者的身份。

  大山: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记者,而且他离开中国之后,从50、60年代开始一直做一名记者,虽然后来在美国掀起反共浪潮的时候待不下去离开,但是在二战的时候作为一个前线记者,回去之后写了很多,他到印度也采访了甘迪或者说是全世界的很多工作,最有名的还是1936、1937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我觉得他是很认真的人,现在我们可能回头看他的一些报道,也有一些人挑出一些毛病,比如说1960年他来的时候,一些人说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他没有说,但是在60年那个时候,他也不可能看到中国的全部,他是特别认真、严肃的去写,而且他这种忠于现实如实报道的精神,我觉得是非常敬业的记者,有时候我们回过头20、30年后,我们知道很多当年人不知道的事,从这个角度去评价可能就不太对了。话说回来,他30年代看到的东西,所写下的东西,在70年后的今天,都是立得住的,历史证明,他当时的评价、当时的这种描写是完全正确的,这本书到现在70年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还是在销售,任何一个书店进去都可以买到,有这些书可以做到这一点?太难得了,这也标志着他作为记者很成功的一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