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立明与与林兆华导演有着多年默契,他们合作过的剧目有《赵氏孤儿》、《樱桃园》等。新近火爆京城的大戏《白鹿原》,也是二人联袂的成果。现在,易立明投入了《建筑大师》的舞台建筑中,相信这次的《建筑大师》一定能够给众人展示一个不同寻常的舞台。
代表作品有:
话剧《鸟人》(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92年北京首演
话剧《FILE O》(舞美、灯光设计)比利时Brussels Art Festival 1994年140 Theatre首演。
戏剧《巴凯》(灯光设计)中国京剧院和美国纽约希腊剧团,1996年北京首演及1997年香港艺术节。
戏剧《午后三点钟》(编剧、导演、设计)英国London Theatre Art Festival 1997年伦敦ICA Theatre。
全本昆曲《牡丹亭》(道具、灯光设计)美国Lincoln Center Festival 1998年纽约La Guardia Theatre首演。
话剧《茶馆》(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99年北京首演。
话剧《风月无边》(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北京人艺2000年。
世界博览会EXPO‘2000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灯光音响总设计。
歌剧《Dido and Anears》(舞美设计)美国Spoleto Festival USA 2001年美国Charleston Dock Street Theatre首演。
歌剧《The Night of Banquet》(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法国Paris Autumn Festival 2001年巴黎首演。 2002年在澳州Perth Art Festival和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演出。
话剧《赵氏孤儿》(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北京人艺2003年北京首演。
戏剧《Snow in June》(舞美设计)美国国家话剧院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 2003年美国Cambridge的Loeb Drama Center首演。
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灯光舞美总设计。
服装设计:马艳丽(blog)
中国著名模特、时装设计师。中国职业模特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模特界第一位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职业服装设计师。
马艳丽于1986年进入体校专攻排球,后被特招为赛艇运动员。在8年的运动生涯中,她和队友取得了排球联赛全国第四,个人也获得了赛艇省级冠军的荣耀。
1994年,一次偶然机会让马艳丽成为了上海时装有限公司的模特,从此走上了T型台。1995年她获得上海首届国际时装模特大赛冠军。
对时装设计有天生的敏感和兴趣的马艳丽于1997年进入大学学习服装设计 ,后于1998年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Maryma Design。1998年至2000年间,她先后在各大国际时装周和服装节上发布了《就这样》白色系列、《纯粹》牛仔系列以及尼罗河之旅等作品,以 清新、自然、简约的风格获得业内一致好评,这标志着她从职业模特向职业时装设计师的第一步转型成功。
在服装设计领域渐露锋芒的马艳丽于2002年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公司。2004年,她进一步推出了自己的高级时装定制品牌MARYMA SERIES,并为多项大型活动以及多位影、视、歌明星设计定制舞台演出服装。她分别于05、06年成功举办了两场分别名为“在红地毯上”和“艳丽光芒,成就上海”的高级时装定制发布会,以自己10年来身为世界名模和顶级服装设计师的亲身体验,以及在中国时尚界的特殊地位和独到眼光,用MARYMA SERIES传达着MARYMA的精彩人生。
马艳丽曾多次赴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大型服装盛会及世界著名品牌的演出。1999年代表中国赴法参加“巴黎--中国文化周”中华文化服饰展演。2000年以中国首席名模身份,领队赴美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大型服饰展演活动”。
在模特界和时装界都享有极高声誉和成就的马艳丽多次受邀担当国内外各大型比赛的评委和颁奖晚会的嘉宾。2002、03年连续两年,她成为MTV全球音乐颁奖盛典的特邀颁奖嘉宾,并连续两届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黄金杯全国职业模特大赛总决赛评委;03年世界环球小姐大赛,她又担任中国总决赛特邀评委主席;至2003年连续五届被聘请为上海国际时装模特总决赛评委。同年,她受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邀请,出席化妆品业商会换届大会并获得年度“十大时尚影响力人物”奖。马艳丽还领衔主演过根据小说《艳影》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blog)。
她作为“幸福工程“形象大使,关心关爱救助贫困母亲,于2001年被评为中国红十字会 “爱心大使”;她是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热心各种公益活动,代表中国模特参加“全球华人支持北京申奥系列活动”,同时还积极支持、捐助大学生校园活动,在广大学生和青年当中,树立了牢固、正面、健康向上的形象,被誉为美丽、成功的时尚青年女性代言。
制作单位: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1989年,林兆华成立了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以不受旧体制约束的自由独立身份,致力于创建属于中国的当代戏剧形式和美学,创作当代戏剧精品。工作室成立以来,创作了许多风格前卫的剧场作品,在剧场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以及不同类型艺术间的界限,同时在表演上融合中国戏曲及说唱艺术美学,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风格。
工作室的重要作品有:《哈姆雷特》(1990)、《浮士德》(1994)、《棋人》(1995)、《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故事新编》(2000)、《查理三世》(2001)、《樱桃园》(2004)等,这些作品发展了中国话剧的传统认知,不仅表现了人在社会的处境以及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也开拓了属于中国当代戏剧独有的表演和形式,在剧场美学上有重大意义。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常引起艺术争议,同时也都得到高度的赞誉。
工作室成立至今的合作伙伴包括著名剧作家高行健、过士行、戏曲编剧徐瑛、影视编剧邹静之、刘震云、徐斌;中国顶尖设计师易立明、曾力、王音;并有濮存昕、徐帆、梁冠华、倪大宏、宋丹丹、陈建斌、蒋雯丽等一批中国一流演员。
除制作林兆华的导演作品外,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未来的发展将致力于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的戏剧创作者,组织及参与国际交流,邀请海外著名艺术家来中国进行培训和展演作品,推动中国戏剧在与今日世界的直接对话中得到发展。
易卜生
易卜生于1828年3月20日出生在挪威南部的海港小镇斯基恩,十五岁辍学离家当药店学徒,并开始了剧本创作。在第一本剧作诗剧《凯提林》遭到拒绝后他没有灰心,继续创作,终于逐渐取得了一些名气,成为卑尔根挪威剧院的首任驻院剧作家。
挪威剧院关闭后,他被迫失业,于1864年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国外之旅。期间他创作了《布朗德》、《皮尔·金特》、《青年同盟》等等。1875年易卜生移居慕尼黑并开始了“社会问题剧”的写作。在《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等剧作里,他把视野投向了挪威的中产阶级家庭。1882年写作《人民公敌》表达了对民主社会的怀疑。
晚年的易卜生重拾自我认知和心理分析的主题,《野鸭》、《海上女人》、《海达·盖布勒》里自然主义的对话和象征主义意向混杂,《建筑大师》就是这个时期间的作品。《当死人醒来的时候》为他的创作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离开人世。2006年是他逝世一百周年。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