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戏剧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16:16  南方周末

  在陶子看来,民众戏剧跟她此前做了十多年的大学生戏剧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很多人批评大学生戏剧节良莠不齐,但对我来说,戏剧就是集体生活,我看重这种集体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戏做得好坏另说。”生于1970年代、自称享受过一段美好的集体主义生活的陶子说。

  去年的大学生戏剧节,连续四年报名参加大学生戏剧节、连续四年因为“作品不成熟”被拒之门外的海南大学终于有机会把他们根据京剧《四郎探母》改编的话剧《无悔情缘》带到大戏节的舞台上。“这些孩子长这么大没看过一部话剧,连盘都没看过。他们的主创特别喜欢京剧,他的想法很简单,京剧是个好东西,但听的人越来越少,以话剧的方式可能能更好地传播出去。”陶子说,尽管从专业戏剧的眼光看,《无悔情缘》依然很幼稚,但海大学生排演及进京参加大戏节的过程已经变成一个社会文化事件。他们先是在海大及附近的国兴中学试验,向更多对京剧及话剧一无所知的观众普及了戏剧经验。临近大戏节,因为发大水,由海南进京的火车不通,学生们一边募集进京川资,一边在当地巡回演出,获得当地媒体关注。“在海南,话剧这么多年没那么热闹过。”陶子说。

  但大学生戏剧节有自身的问题。“有些表白过于个人化,流于清浅,不具公共性。”陶子认为,缺乏历史观照和社会观照是青年戏剧的问题。“很多戏一开口就是1970年代人、1980年代人的成长经历、感情经历。其实我们1970年代的人是经历了非常大的社会变动的。从小时候非常集体主义的社会架构中成长起来,到1980年代中后期消费主义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对我们的成长经历要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别一提1970年代人的经历就是谈情说爱。”

  在杨乾武看来,北京的青年戏剧有1960年代的牟森、孟京辉、田沁鑫——1970年代的顾雷、黄盈——1980年代的大鬼等人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

  陶子认为,现在青年戏剧人的创作环境远远好于孟京辉时代。“现在起码我们有大学生戏剧节,有青年戏剧节。孟京辉的时代哪有?现在的环境更温和、更友好,在温和的环境下自己要做什么更要明白。”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