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取材于中国古典神话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不仅有爱情的矢志不渝,也有中西方编创者所注入的对于生死、轮回、宿命、抗争与坚持的探寻和思辨。《蝶》剧应当是一个融会后现代表现手法和张扬的气质,却又含有体现着东方人眼中柔润、细美的生命价值的故事。同时,《蝶》拥有激荡、诗情、饱满、跌宕起伏的音乐,浪漫和深挚的旋律,这样美丽的音乐是以一个同样美丽的神话故事为依托的。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极具东方韵味的传奇故事,它的血脉和根基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它的骨子里流着东方哲学和中国式爱情观的血液。因此,在对主题思想的理解上,外国创作团队便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文化上的隔膜。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修排前,编创者对于原剧本做了一定的删减和梳理故事的再创作,将时间控制在2小时15分钟(其中包含15分钟的休息时间)。剧本的修改将在不削弱原有场面表现力的前提下对重复、繁琐的部分进行删减,使得剧情更易懂清晰;同时,在一些揭示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的主体场面中提取最精华、最中心的部分,加以诗意的放大,使人物关系明了化和连贯化,不断紧扣全剧的主题。
同时,将音乐剧场面的扩大和强化也是修改的重要着力点。在一些重要场面中放大人物的内心,放大人物间情感的碰撞。如浪花被毒死的一场戏中,将着力去表现梁山伯与浪花的死别。浪花在死之前,除了原有的关于自己命运的悲叹,还将有一段对梁山伯诉说的衷肠。在临死之前,暗恋梁山伯以久的浪花终于向爱人表明了爱意,善良的浪花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恳求梁山伯在她死之后给自己一个吻,这是她成长至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心爱之人的吻,一个幸福的吻……在快乐的梦呓般的喃喃倾诉中,浪花含笑死在心爱的人的怀中。哀痛的梁山伯捧着浪花,想起浪花临死的请求。当他的唇刚刚触碰到浪花的额头时,便被老爹和突如其来的蝶人们粗暴地控制和挟持,被怒斥为杀害浪花的凶手。而在此时,祝英台也目睹着这一切,缓缓从楼梯上走下,不可置信地看着梁山伯和死去的浪花。蝶人的愤怒、老爹的得意、祝英台对浪花之死的悲恸和对梁山伯的失望、梁山伯对浪花的悲悯和对祝英台误会自己的委屈……一切情感交织在高潮的唱段和调度中,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情漩涡,将全剧推入一个高潮。浪花和梁山伯死别的柔美和凄哀与高潮产生了对比,使得高潮的来临并不显得突然和粗莽,也为高潮进行了节奏和情感上的铺垫和酝酿。
修排中还将点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里动因。在梁山伯《心脏》的唱段中,将新加入浪花和祝英台的重唱,将《心脏》改为男女声三重唱。在这个唱段中,三人表达着各自的牺牲和对爱的告白。浪花临别前的祝福,梁山伯临死前的心声,祝英台殉情之前的憧憬,三种情感相互交织,点明了三个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将化蝶之前的戏变成了最张扬的高潮,为化蝶做了铺垫。这也是一种解释,什么让他们重生?什么让化蝶的一刻成为永恒?是梁山伯、祝英台、浪花共同的爱和牺牲,忠贞不渝和义无反顾,大爱感动了苍生,感动了天地,蝶人化成了万物的灵长——真正的人。这是一种超越和轮回,是万物之道,是自然之道,是真正的天理。
新版《蝶》中,大场面会被最大程度的张扬和处理。这种张扬不仅仅是视听的震撼,有时是一种意境上的神来之笔。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殉情之后,在所有蝴蝶都勇敢地扑向爱的烈焰,最后灰飞烟灭之后,在重重破碎的蝶翼中,会慢慢出现两个原生的、简单的一男一女。两人贴在一起交叠,依偎……原生的状态就如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在火中重生,得到了生命最初的宁静和安详。最后,在特技手段的运用下,他们将缓缓地,径直地共同飞向天空,傲然地飞向真正的生命和自由。这是在泪水、牺牲、血与火之后的人类宣言,这种凄绝和坚定让舞台纵使简单却充满着悲壮,撼动人心。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