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天[微博]编导的音乐话剧《杜甫》日前在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破除了观众对前来欣赏“优雅传统文化”的期待,反而以调侃、反讽的方式,在展现杜甫最终饿死的生平的同时,碎片化地穿插了他的诗篇。澳大利亚单人剧《查尔斯·狄更斯表演的圣诞颂歌》,则好似考验观众英语听力,中文字幕一次就出现5行……持续到12月9日的2012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正呈现出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18台五花八门的小剧场剧目,其中不少剧目需要观众扶住眼镜、托牢下巴。宽容对待多元创意,才能激活文化创造活力。
探索剧目五花八门
此次戏剧节主题为“多元创意”,这一选择标准完全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精神,亦即突破常规叙事和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新样式。话剧艺术中心邀请了来自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来自香港、台湾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台剧目参与,囊括了话剧、音乐话剧、现代舞、讽刺剧、肢体剧、儿童木偶剧、单人剧等多种形式。
开幕戏《太阳不是我们的》,由英国利兹大学的学生,以串联的方式演绎了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剧本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女性形象,突出了“被束缚的女性”主题。该剧曾参加过爱丁堡戏剧节,由曹禺的继女李如茹制作,曾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的蒋维国执导。西班牙塞拉诺先生剧团出演的多媒体剧《大灾变》将呈现出一个混乱、游戏和毁灭的世界。剧中,橡皮小熊历经了地震、原油泄漏、战争甚至绝种等各种灾难———所有灾难都将通过化学反应实验和破坏性的表演呈现。瑞士舞团带来的现代芭蕾《尼罗河》则具有“安眠药般的效果”,不间断的舞蹈没有重复动作,如同河流般起伏……
观众反应两极分化
就目前上演的几部戏而言,引发了观众两极分化的观点。张广天的《杜甫》,完全颠覆了观众预期。想来缅怀诗人情怀的观众,看到的是一群身披白色塑料布的配角,不时给身穿黑色粗布衣服的诗人捣乱———把他脖子上的围巾解下来蒙住嘴、把他的脚脖子与椅子脚绑在一起……总之,不让主角好好演戏。而张广天则弹着月琴,在观众席里游走、聊天,还让助手给大家发矿泉水:“看戏不要那么严肃,轻松点……你知道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杜甫年轻时候写的,后两句隔了几十年才补上。”舞美方面的主体,则是一块块青花瓷的碎片。结束后,有观众站起来大骂:“张广天,你这出戏让人大跌眼镜!你这辈子做这一出戏就足以毁掉你的名气!”“这不是戏,这是行为艺术!”剧作家罗怀臻在看戏时不仅主动要求喝矿泉水还认为此戏颇有深意:“他就是有意不好好说故事,诗人所处的时代早就把他砸碎了……”
单人剧《查尔斯·狄更斯表演的圣诞颂歌》,由一名澳大利亚中年演员来扮演狄更斯,然后以狄更斯的身份来给大家讲故事。这位头发、胡子一般白的演员口齿伶俐、肢体丰富,全剧都在不停地说。一出中文字幕就有5行,3秒钟就换5行——让英文不够精湛、不熟悉英国文学的观众如坠云里雾里。
宽容才能造就活力
话剧艺术中心自2005年举办亚洲当代戏剧季(国际当代戏剧节的前身)起,就有意识地引进一批卓尔不群的戏,试图打开观众视野。8年来,今年的戏码尤其古灵精怪、别开生面。对此,话剧艺术中心副总喻荣军[微博]表示,艺术的创新,源于开放的姿态,宽松、宽容的环境才能造就艺术创造的活力。我们需要提供一个让国内外戏剧家交流互动的平台。
与此同时,观众也应该打开视野,接触到当下国际前沿戏剧的新面貌。电视编导张先生表示,作为观众早已不满足所谓白领情感剧、爆笑喜剧等类型化的戏剧,看几个和看一个没啥区别,而这个戏剧节里的戏,每看一个就感觉在探险,很有趣。上戏教授丁罗男表示,最好的戏当然是人人说好,不错的戏就是有人爱它又有人恨它。就怕演了毫无反响,那就算是砸了。在当下这个时代,文化创造活力,更需要给予宽容、宽松的平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还首演失败了呢,如今不是照样流芳百世? 本报记者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