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众渐懂林怀民:从仰视到理解(图)

2013年03月04日14:49  北京日报
《九歌》剧照 《九歌》剧照

  3月2日,台湾云门舞集代表作《九歌》结束了在国家大剧院[微博]连续三天的演出,落下帷幕。作品本身的思考性和美感无疑折服了数千观众。而让云门舞集创办者林怀民心头一热的,则是6年间在北京历经4次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让他真切感受到北京观众读懂了他。

  作为云门舞集的创办者,林怀民和他的作品频繁出现于北京舞台始于2007年。当时,他携《白蛇传与云门精华》、《水月》登台保利剧院。2009年、2011年和今年,他又三度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分别献上了《行草》、《流浪者之歌》和《九歌》。每次来京,他都会在首演那一场之后,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半个小时。在云门的传统里,这个环节叫“演后谈”。在世界各地,只要林怀民随团演出,都会这么做。

  还记得2007年的演出,是林怀民阔别北京14年后的再次造访。演出结束后留下来交流的观众不足保利剧院一层座位的一半。举手发言的观众中,大多为“文青”。当时,一个女孩接过话筒后激动得语无伦次,一遍遍说自己感动得流泪,却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而一位草根画家则出言不逊贬损作品,故意博媒体眼球。2009年,林怀民首次登台国家大剧院,观众们问得最多的,是《行草》的构思从何而来,想要表达什么。那时候,林怀民也给出过“你觉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样最令观众摸不着头脑的回答。2011年,参加《流浪者之歌》演后谈的观众已是大剧院各类节目中演后谈参加者最多的。不过林怀民笑言,留下来的观众一种是铁杆儿粉丝;一种是没看过什么演出,前来听听热闹;还有一种是暂且留在这里等人的。那一次,虽然还是有观众激动得语无伦次,或者单纯询问作品中一个具体舞蹈设计的用意。但还有些观众,谈了自己对佛学、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与林怀民探讨。

  最近一次演后谈发生在今年2月28日《九歌》首演当晚。参加者挤满了大剧院内歌剧院一层池座,还有很多人站在过道里听,为历次之最。这时候的北京观众,很多已读过林怀民写的书,看过他几部作品,对他一贯传达的东方美学也甚为理解和欣赏,交流的内容也深了许多。从对林怀民作品“东方加东方,西方加西方,东方再加西方”的认识,到对《九歌》中人物面部多丑陋的理解,再到“质问”林怀民“为什么你学生的作品,看不到这种从艺术到哲学的思考,看不出对问题给出答案?”

  林怀民感慨:“北京观众的表现才越来越让我骄傲。欣赏水平越来越高,看演出时的状态也越来越自在。这就是提升。”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