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古今穿越北平往事
北京城曾有“东四、西单、鼓楼前”的说法,这三处地方都是老北京的繁华之所。而隆福寺就坐落在三地之一的东四。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隆福寺,在明清两代是朝廷的香火院,从1452年始建至今,大大小小的火光之灾不断,以至于民间有流言说,“隆福寺每百年就要遭一次大火”,而也正是1993年的一场略带传奇色彩的大火让这里的繁华彻底成为了过眼云烟。林兆华导演的《隆福寺》也以寺庙遭受的三次大火为故事的切入点。
隆福寺1901——喇嘛打翻油灯
大火烧毁寺庙
始建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的隆福寺,清雍正元年重修,是明清两代朝廷的香火院。到乾隆九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隆福寺被指定为雍和宫的下院,从此称为藏传佛教寺院。细数隆福寺的历史,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那一场大火无疑是记入史册的一件大事。据说,当年寺院里有喇嘛轮班值夜,以看护香烛供奉,护佑寺院平安。某夜,当值的喇嘛一时困倦,伏在案桌上睡去,梦中无意间碰倒了佛像前的油灯,灯油泼洒,火苗顺势引燃了佛前幔帐,几间庙宇檐廊相连,包括钟楼、鼓楼、韦驮殿、大雄宝殿在内的建筑均陷入火海,寺里的众喇嘛虽然奋力扑救,终归难以回天,隆福寺沦为一片焦土。
1901年的大火虽然烧毁隆福寺的建筑,但越烧越旺的商脉却让隆福寺成为市井热闹繁华之所,兴起于明末清初的隆福寺庙会,更是当年冠绝京城的大庙会,与西城的护国寺庙会齐名,清朝《京都竹枝词》有“一日能销百万钱”之说。
说起来,过去的庙会摊贩极多,可谓是吃穿用住包罗万象。除了商品买卖,庙会上的玩乐消遣方式也很多,既有拉洋片、单弦、大鼓等曲艺说唱,也有拉硬弓、银枪刺喉等绝活儿表演。那会儿小孩子就盼着能被大人带去庙会玩上半日,手举着串儿糖葫芦,眼睛望着拉洋片,临到回家再买上几样儿新巧的玩意儿,真是如同过节一样高兴。在话剧《隆福寺》中,李林与马小祥就将用曲艺的形式来展现旧时庙会的热闹景象。
隆福寺1949——昔日庙会今日市场
改造迎接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隆福寺庙会于1950年底暂停,开始筹建摊贩市场。1952年元旦,更名为东四人民市场开张迎客,成为当时北京最大的摊贩市场。除了以往的百货和小吃,在隆福寺原来金刚殿的位置新建了东四剧场,用作游艺厅和电影院,老百姓在庙会上娱乐方式也因此跨入了新时代。之后,人民市场经历了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摊贩在统一管理下逐渐规范。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隆福寺的山门等建筑也逐渐被拆掉。
从风吹日晒的露天摊位挪到遮风挡雨的铁皮大棚,按说旧时的买卖人可算赶上了好时候。可是习惯了过去的庙会集市,如何适应新式的人民市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老字号的卤煮灌肠,不用吆喝就门庭若市;而耍大刀的变戏法儿的,则发愁这么个小铁皮棚子耍弄不开。话剧《隆福寺》截取的第二个时代,就是这处于变革之时的1949年。
隆福寺1976——唐山地震后拆为平地
珍宝藻井一度流散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隆福寺残存的庙宇收到损坏,不久便全部拆除。百年历史的隆福古寺,就这样湮灭于时代的洪流。
1976年隆福寺拆除后,1977年建成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大厦,依然命名为“东四人民市场”;1988年改扩建后更名为隆福大厦开业,是当时北京最热闹的商业区之一,来往游人如织如潮。1993年,一场大火烧尽了隆福寺的人气和商机,从此之后竟一蹶不振,之后几番改造,多次转型,却一直走不出经营困境,逐渐萧条冷落,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有当地的老居民说,当年修隆福寺广场的时候,曾经挖出了驮碑的石龟,顿时隆福寺牌楼的柱子就倒了下来;亦有人传言,隆福寺曾有狐仙守护,改造的时候惊扰了狐仙因此不顺……类似的传言在隆福寺地区还有很多,对比今日的颓败,老街坊们时常回忆起隆福寺当年的繁华兴盛,对于其衰落,也就有着许多怅然和失落。话剧《隆福寺》截取1976年的拆迁场景,在一老一少的争执中,既展现了现实的不可逆转,也流露出对往昔的无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