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音乐剧《贾宝玉》红遍两岸三地之后,香港著名戏剧导演林奕华的最新舞台作品《三国》已在中国台北中正文化中心委约创作下完成制作并上演。9月6至8日,这部制作庞大的作品将来到上海,在上海文化广场大剧场演出3场。7月23日,林奕华和该剧的文学顾问、台湾作家杨照一起来到上海,为上海观众做了一场“从《三国》看青春之痛”的专题讲座,并向记者介绍了创作这一版《三国》的种种想法。
在此之前,林奕华已经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完成了《水浒传》和《西游记》,他的“四大经典”计划如今也完成了四分之三,只剩下他最有感情的《红楼梦》有待《贾宝玉》的尝试之后再度创作。在林奕华一贯的现代视角里,从《水浒》看到的是“男人之罪”,从《西游》看到的是“生活之难”,而从刚完成的《三国》看到的则是“人心之变”。
林奕华:我读到的《三国演义》和权谋无关
《三国》和林奕华过去所有的戏剧一样,以一个现代的外衣演绎古典小说。全剧发生在一个毕业班的课堂上,13个女学生从不同的通道入场,三位男性历史老师则开始了对《三国演义》解读的课程。在每堂课上,女学生们都会围绕一个三国中的典故展开剧情。
每个演员都有着多重的角色扮演,他们时而是在历史中寻找成功窍门的学生,时而是那个三国历史中的人物,有一瞬间,他们也会吟咏三国的戏词,展开咏叹调式的内心独白。最后,课程离题越来越远,学生的扮演越来越投入,曹操的头疼、关羽的过去、孔明的无奈、司马懿的寂寞……最终,13个学生的教室,只剩下一人,独自迎接毕业礼……
创作前期,林奕华和主创团队一起在台北花了一个月时间读《三国演义》,探讨人物和历史,他最后为自己导演的剧场版《三国》定下英文剧名“What is success?(什么是成功)”。在他看来,他读到的《三国演义》和权谋斗智无关,而是一部充满教训的失败之书,“我们借《三国》来问:什么是成功?因为在历史上,很多人付出过、贡献过,我们记得他,却往往不是因为他是成功的,而是因为他是失败的。那些失败中,我们看到牺牲,看到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也是在这些牺牲里面看到前赴后继,看到因循与教训。由这些教训,来引申为我们的一些反思。”
“《三国演义》里面没有赢家,都是输家。”林奕华说,全剧选择了原著中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借东风等故事,展开对“什么是成功”的解读。在他看来,进剧场的观众不需要熟读《三国演义》,只是需要了解《三国演义》里那些常用的成语典故,就足以看明白这出戏。
全女性阵容演绎
《三国演义》在所有人印象中都是一出“群雄逐鹿”的男人戏。但在林奕华的这个版本中,他却全部用了13位女演员出演“三国”中的各路角色。她们穿着欧式的中学生制服,探讨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题。
剧中13名女演员,其实也正是刚刚结束的《贾宝玉》中“十二金钗”的扮演者。《三国》延续林奕华一贯的风格,肢体动作多,角色转换快,对演员的演技和体力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对于为什么要用全女班底来演一出男人戏,林奕华解释说说,“男女性别界限正在模糊,当代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男女角色的混淆。很多女人的能力和能量已经超越了男人,女性角色或许将来会在文明中消失,而只剩下女性这样一个生理类别。”在林奕华看来,“让女人来演出未来的强者,比起用男人来演过去的强者,对观众更加有挑战性,也有时代的意义。”
“《三国》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考试,是去面对我害怕的事情。”林奕华同时坦言,很多女性观众并不喜欢《三国演义》,事实上这也并不是他儿时喜欢的小说,但现在,他发现他做《三国》可以让更多女性认识到,原来很多女性眼中“男人的世界”是那样的,它并不一定完全关乎权谋,其实也都关乎情感。“就像我看到那些故事里充满了失落的爱情。比如陈功的‘捉放曹’,他的唱词里,其实反复强调的是曹操如何辜负了他,未尝不是一种错爱。而周瑜和孔明,其实是明星和艺术家的关系,明星希望像艺术家那样被尊重,但却也明白自己需要满足别人的要求,他不拥有不害怕孤独的能力。”
和林奕华之前的几部作品不同,《三国》并没有刘若英、李心洁、张艾嘉、何韵诗这样的女明星作为第一主角,林奕华坦言,自己最早曾想过找范冰冰来演曹操,她也很感兴趣,一起做了一个星期的工作坊,但最后因为档期擦肩。他同时强调:“我其实并不是为自己的戏找明星,而是寻找一个时代的符号,寻找这些明星在这个时代代表的东西,比如李心洁,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这个时代幸福女性的代表,而刘若英也一度是黄金剩女的代言。那范冰冰之于曹操,其实也是很容易从大部分人脑海中蹦出来的东西。她是那样的,又不是那样的,这就是明星出演这样角色的况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