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梨园世家传承现状:难挽风华淡去

2013年09月02日10:46  中国文化报
谭元寿(中)、谭孝曾(左)、谭正岩(右)祖孙三代在家中说戏的场景。 谭元寿(中)、谭孝曾(左)、谭正岩(右)祖孙三代在家中说戏的场景。
杨少春是家族第四代武生,继他之后,杨家就再也没有武生接班人了 杨少春是家族第四代武生,继他之后,杨家就再也没有武生接班人了
谭家六代饰演的“黄忠”。 谭家六代饰演的“黄忠”。

  除了旦角、老生、小生等行当外,梨园世家在武生、丑行等领域也有世代相袭的传统。以杨小楼为代表的杨家属于专工武生的七代梨园世家,杨二喜、杨月楼、杨小楼、杨桂子、杨宗年为杨家前五代。杨家的第六代更是可谓枝繁叶茂,杨学敏、杨长秀、杨长和均是“门里”的人。杨长秀之子杨朔如今为杨家第七代。著名武生演员杨少春出身梨园世家,他的父亲杨盛春是富连成一辈杨派武生名宿,曾祖杨隆寿与俞菊笙、姚增禄都是同一时期的名武生。杨少春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上世纪50年代末即加盟北京京剧团,与马、谭、张、裘、赵等流派大师同台演出,是那个时期武生新秀的翘楚。得益于武生行当的历练,如今已年过七旬的杨少春仍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还发挥余热在中国戏曲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谈到杨家的传人,杨少春告诉记者:“我女儿不爱唱戏,在旅行社工作。只有弟弟的孩子、我的侄女曾唱戏习旦角,但如今已转行做影视,我们杨家武生行当没有接班人。”梨园丑行一代宗师、戏曲教育家萧长华一家也是著名的梨园世家,其父萧永康是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同时期并同台献艺的著名丑角演员。他的儿子萧盛萱、孙子萧润增、萧润德、萧润年均得其真传。如今,萧润德的儿子尚继承着祖上的基业,至于第五代今后将何去何从还不得而知。

  世代联姻的庞大梨园家族

  提到梨园世家,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耗尽毕生精力为梨园世家修家谱的人——刘嵩昆。“少年随父进剧场, 青年学演十一郎 。中年常做梨园客 ,老年灯下做文章”是对刘嵩昆一生的真实写照。爱戏如命的刘嵩昆既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梨园子弟,更不是文艺工作者,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戏曲爱好者,凭着对京剧艺术执着、痴迷的热爱和对梨园世家谱系高度的责任心,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义务为梨园世家修订家谱。为访问知情者,10多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骑坏了6辆自行车;晚上看戏他总是提前到场,从不放过任何咨询的时机。2007年,他耗费大量心血编纂出版的《京师梨园世家》问世,填补了我国戏曲史上没有系统、全面的梨园世家合谱的空白。

  在位于北京崇文门外的东花市富贵园小区,记者见到了这位76岁的“老戏痴”。这位身患严重哮喘、说话都上气不接下气的老人一提起梨园家谱就两眼放光,他的调查资料和笔记充斥着家里的每个角落,内容涉及梨园世家的纵向师承、横向联姻、私寓科班、授徒传艺、梨园故居等,在他拿出的一本简陋的电话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划分的梨园世家人员名录。他每年密切关注梨园后世的家族变动情况,对去世的和新入梨园的后人都一一进行记录,并打算重新修订梨园世家家谱。刘嵩昆告诉记者:“仅北京一地,就有160多个京剧梨园世家,他们构成了京剧艺术生存繁衍的庞大家族,且很多家族之间都互相通婚,有着错综复杂的血亲连带关系,有的甚至近亲结婚,是谓‘骨肉还家’。这种连环套似的亲套亲关系动一牵百,难以梳理。目前,绝大多数梨园世家都在三四五代便结束了传承,只有极少数世家还在延续衣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自宋代起流传下来的“唱戏的子女只能从事唱戏”“唱戏的只能跟唱戏的门当户对通婚联姻”等遗习是梨园世家得以延续数百年的根本。尽管在清末时这种习俗已不再具有强制性,但它的“余味”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使得梨园世家一直都是圈内人的“家宴”。杨少春的家族就是盘根错节的梨园世家的代表,他向记者细数了他的家族姻缘:“杨隆寿是梅兰芳的外祖父,梅兰芳的妈妈是杨隆寿的女儿,是我母亲的姑奶奶,我祖父是梅兰芳的亲舅舅,我母亲的爷爷是谭鑫培,我外公是谭小培,舅舅是谭富英,叶盛兰的弟弟叶盛长是我的姨父,也就是我母亲的妹夫。因此,我们杨家与谭家、梅家、叶家都有血亲关系。”

  这种盘根错节、相互通婚联姻的独特状态,使得梨园世家构成了庞大的世袭交汇群体。据了解,在活跃京城的160多个京剧世家中,从艺者最多的家族达40余人,少则10余人。其中九代梨园世家1家,八代1家,七代3家,六代近10家,五代近20家,四代有40家,三代有100多家。而一脉相承的唯独只有谭家七代。

  梨园“百年老店”成绝唱?

  梨园世家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延续着京剧承上启下数百年的文化传统,也成为我国京剧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梨园世家的成因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生存环境以及戏曲艺术的特点紧密相关。旧时职业选择的空间狭窄,很多人没有条件做更多的生存抉择,所以必须有一技之长。而戏曲属于民间技艺,它可以为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提供赖以生存的财富和资本,这种独特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造就了一大批靠戏曲技艺谋生的民间戏曲艺人,他们同病相怜、互相扶携、口传心授、代代联姻,形成了子承父业、血脉相连的庞大家族群体。如今伴随着时代的转型和职业选择的多样化,绝大多数的梨园世家在这个时代已面临断流,只有极少数世家的新苗在祖上创立的基业中延续着家族的香火。

  对此,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族血缘传承既保留着那个特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又有戏曲这一行业独特的艺术规律。除遗传基因外,演员自身也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成功的传承者应该是既继承家族的生理血缘,又继承家族的艺术血缘。梨园世家给他们的后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和成功的机会,这是没有家族背景的后人所无法比拟的。但物竞天择,不可强求,家族传承也要尊重后人本人的意愿,有志从事戏曲应该鼓励支持,否则不必强求。” 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看来,戏曲人才的培养无外乎4种渠道:世代相传、拜师学艺、科班做科、票友下海,这4种渠道之间又互相穿插和渗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梨园世家的家族氛围和遗传基因能让后人获得毫无保留的真传,更有利于保留戏曲的民族特色,但时代变迁和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不可抗拒,梨园世家也要顺应潮流应时而变。

  有一些业界观点认为,梨园世家的日渐落寞跟后人们的传承水平也有一定关系。对此崔伟表示:“传承在于有生命力。梨园世家的传承与八旗子弟的接班不同,不是简单混个饭碗。无论是血缘传承还是非血缘传承,都力求使传承效果优质化,只有有艺术质量的传承才能推动并壮大戏曲的发展实力。”在天津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看来, 传承存在着水平高低之分,不同水平的传承,决定着传承对象的前景和命运。“类似梨园世家这种依靠后人接替演绎并使之得以延续的文化遗产,都需要高水平的传承,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目标和使命。低水平的搬演只会造成精华的流失,若是长此以往,在舞台上留下的将只是剧目的‘壳’。失去了经典的内‘核’,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也会随之贬值。” 刘连群强调。

  而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看来,梨园世家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与社会转型有关。过去的梨园世家都是家班、家族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公有制的企事业制度改变了梨园世家的家族经营体制,破坏了梨园世家得以延续生存的土壤,使世家的个体行为难再成为可能。

  梨园世家若是在这个时代断流的话,将成为历史的遗憾。如何让梨园世家绵延家族血脉,葆有艺术的生命与活力,使之不成为绝唱?对此,刘连群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他说:“有人进有人出,这是自然规律。尽管有的梨园世家的‘链条’已经断了,但这门艺术仍旧没有断。艺术的传承应该是流动的,除了家族内传承外,家族外其实也在传承。” 崔伟认为,国家对梨园世家应当给予保护和支持。日本的歌舞伎就获得了政府的资助,传承人被视为国宝和“文化财”,他们以此为职业,既享有社会保障,又履行着传承的责任和义务,更有一份家族的荣誉感。傅谨说:“对于梨园世家而言,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不要去破坏它,如果社会能够更加尊重艺术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家庭为单元的表演方式还是能够存在并延续的。”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