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小黑板11月号-上月激赏《离婚》

2013年11月01日15:20  新浪娱乐 微博

  叁——上月激赏

  话剧《离婚》:彷佛喝了二两

离婚离婚
话剧《离婚》演出剧照,摄影:老浓话剧《离婚》演出剧照,摄影:老浓

 

话剧《离婚》演出剧照,摄影:李晏话剧《离婚》演出剧照,摄影:李晏
话剧《离婚》演出剧照,摄影:老浓话剧《离婚》演出剧照,摄影:老浓

  长篇小说《离婚》是老舍先生自己相当偏爱的作品之一,他在论述中曾提到通过这部作品“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用接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是自己诸多作品中“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在改编了《我这一辈子》和《猫城记》之后,明戏坊戏剧工作室又将《离婚》搬上小剧场的舞台,也以此完成了创作“老舍三部曲”的愿望。

  话剧《离婚》讲述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机关科员老李的种种矛盾:渴望和市井粗劣的太太离婚,去寻一个诗意的女子,却又肩负家庭的责任,在妥协的婚姻里越陷越深,同时又在充满尔虞我诈的衙门中苟且偷生,为寻求生活的意义拔刀相助,救出同事张大哥被拘捕的儿子,却为此不得不向卑劣的同事小赵低眉顺眼。

  京腔里面听“恍惚”

 

  小说中有二十多个人物,而舞台上只有两名演员、三个角色,所有情节集中在张大哥、老李、小赵这三个角色身上,且拎出了这三个人物共通的精神状态——“恍惚”。编剧兼主演方旭解释说,“善与恶,好与坏,实际与诗意,懦弱与英勇等等看似严格对立的属性,常常揉在一起加在一个人身上,旁人看不清,即便是自己也常常分不清,因为‘分不清’,所以大家都恍惚。”《离婚》就是以浓烈的京味儿语言和幽默传达着人人难免的这份在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战中的恍惚感。

  老李的恍惚不难理解,他是有梦想的人,但又不敢去实现,甚至连表现出来都不敢,他表面唯唯诺诺,内心却很闷骚:“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儿,我要追求的是一点——诗意。”全剧开篇这头一句话就点出了他的病根:想吃鱼又怕蘸腥,有贼心没贼胆。憋久了自然苦闷,一苦闷必然恍惚。用现代的眼光看,老李的苦闷和恍惚似乎不值得同情,活该,但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看,也算是有进步性的。他代表了很多受到启蒙的旧式文人向往现代生活,却又不忍和过去一刀两断,在自由与传统道德规范之间徘徊。

  张大哥和小赵从小说中看,是比较有自我意识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但在特定的情境下,也难免恍惚。张大哥的两次恍惚,一是儿子突然被捕,失去了心理支柱;二是被突然委以“重任”,平步青云。换句话说,是在被外力驱使偏离了既定的人生路线时才会恍惚。他的这种状态倒是跟很多现代人有些相似。

  小赵的恍惚颇为有趣,他的自我认知很可能是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但当他突然焕发了想要为善的念头时,恍惚了。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小赵绝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反面形象,他表面坏,但在坏的趋势下,却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在他被丁二诱杀的时候,观众似乎应该会突然怜悯起这个恶人来,替他感到惋惜。

  分裂角色两人饰

  从演员表演的角度看,这三个人物中最难表现的是老李。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编导采取了两人共饰一角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很多戏剧作品中都有应用,但多是在某个次要人物身上,作为点缀,而将其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要形式,并不多见。“两人共饰一角”反过来说,就是将同一个角色拆分成两个形象,同时或交替出现在舞台上。“老李”从表面上看是个很“无趣”的人物,处处谨慎,唯唯诺诺,但他始终在“现实”与“诗意”之间徘徊,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老李的戏剧冲突不光是在角色与角色之间,也不光是角色与外部环境之间,而更多地是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这类角色最不好演,即使演员把角色理解得很深,也不容易找到外化的方法,过度的设计反而会与角色特征相悖。这时,用两个演员共饰一个角色就成了舞台呈现的“捷径”。角色可以大胆地与自己对话,甚至还可以在同一视觉画面中构筑不同的时空情境。这种处理也成了话剧《离婚》改编中的又一大亮点。

  话剧《离婚》不仅把握了角色“恍惚”的精神状态,更是通过舞台呈现把这种恍惚传递给了观众,看完演出,就好像刚喝了二两二锅头,令人“回味”,有后劲。这种“回甘”是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共有的独特魅力。

上一页1234下一页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