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剧场演出的独角戏《我爱抬杠》不经意地就占了“今年第一戏”的先。2003的话剧舞台以这样一出小戏开头,虽是缺少点炒作噱头而显得气势弱,但却也不能埋没该剧的闪光点。
走出豪华排场的误区
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简单的一个地桌和一个条案;两个角色,只有一个演员;这就是一切从简的《我爱抬杠》,这是一出制作费只有两万元的独角戏,但并没有让观众觉得寒酸和局促。《我爱抬杠》不因花费少而降低品位,是这几年的舞台上比较少见的。
走出悲剧不引人的误区
前年,几乎同时首演的《托儿》和《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掀起了话剧市场的一股喜剧风,以至于后来演出的几台悲剧或正剧都远远不如它们上座。去年年末的一系列大戏其实都不错,演员、导演也都是一些很有经验的戏剧人。可这些并不足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也挡不住中途退场的脚步。从这点上来说,《我爱抬杠》有些冒险,这虽然不是一部叫座的商业戏,但通过几天的演出来看,秦焰的表演吸引了大部分观众。该剧刻意求新的取材应该是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原因,通过一个老杠头分别给慈禧、安公公、孙中山以及后来的电视剧组“抬杠”,折射出了从八国联军入侵至今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普通人的命运,又讲述了一个老北京已经消失的行当,可谓是立意奇巧。
走出观众“一边倒”的误区
最近几天,《我爱抬杠》每晚的演出票都能卖出六成,购票者多是大学生。在网上,他们对这出戏的议论很多,也有些争论。焦点集中在几方面:大部分观众认为这出剧的剧名和内容很有意思,甚至有点人艺话剧的调子;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感触不深,讲的故事虽然新鲜但不打动人;在秦焰的表演上,有的认为秦焰在不同年龄角色上切换自如,不露痕迹;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的肢体语言还不够丰富;还有一部分观众认为使用大屏幕完全没必要,使观演情绪中断。而作者刘深也坦诚表示,这是他三年前写的剧本,现在看起来是有些硬伤。最近几天,他正根据观众意见修改剧本,争取让这出戏能在北京长期演下去,能达到在上海演出50场的纪录。(晨报记者和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