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星战前传3》5月19日公映专题 >正文

《星球大战》技术篇:卢卡斯号令江湖三十年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23:18 新浪娱乐

  1975年,以《美国风情画》成名的年轻导演乔治·卢卡斯拿着《星球大战》的策划案找投资。环球等公司都给了他闭门羹,认为这个计划莫名其妙、蠢不可当。只有20世纪福斯同意投资1000万美元,电影如意料中的超支,令福斯公司惊讶的是,卢卡斯为了完成心目中的特殊效果放弃了自己的导演薪酬,他只要最终剪辑权、40%票房利润、续集拍摄权和所有外围产品的制作权。

  这些当时并不受重视的“权”令乔治·卢卡斯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领导了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三十年。这三十年的主题是数码科技,技术取代了明星,美国大片横行世界。这是一个王朝,大片王朝。

《星球大战》技术篇:卢卡斯号令江湖三十年
谁能把摆在卢卡斯面前的模型想象成影片里那华丽的背景,但卢卡斯做到了

  大片是什么?

  如今,在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宣传人员的嘴里,什么电影都可以叫“大片”。但观众私下说起来,“大片”指的还是特效多、场面大、视听效果非电影院难以体会的美式动作片。

  其实,美国人也有相对应的词:blockbuster。这个词是从7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而乔治·卢卡斯就是这个类型公认的奠基者和领导人。

  从50年代到60年代,是电视技术不断成熟,用“斗室娱乐”蚕食电影市场的年代,连希区柯克都顺应潮流去拍电视了。电影业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全靠场面宏大、风险更大、受众面却没有那么大的史诗片抵抗。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是,虽然库布里克等导演在70年前后开始尝试电脑特效,许多电影公司却认为数码特效是没有前途的小玩意儿,在《星球大战》诞生的那一年,大多数好莱坞公司都解散了自己的数码特效团队。

  可以说,从70年代末到今天,电影处于好莱坞“大片王朝”的统治之下。而所有的大片所跟随的,都是乔治·卢卡斯“星战”战车留下的车辙。

  简单点说,大片/blockbuster就是用数码特效制造视觉奇观。近二十年美国电影横行世界,靠的就是blockbuster们“独孤求败”的高水平特效。不需要了解英美文化,不需要忍受冗长深奥的文戏,在电影院里等着观众的是翻滚过山车一样的纯感官刺激。听起来有点悲哀,可是,只有100多分钟的电影确实很难跟电视以及平面读物比深度。

  大部分试图跟美国电影争夺观众的外国电影人,最后也纷纷走上了这条“大片”之路,法国人拍《夺面解码》,韩国人拍《太极旗飘扬》,日本人拍最终幻想》,中国人就拍那个……咳……英什么的。

  “星战”就是电影制作数码化的历史

《星球大战》技术篇:卢卡斯号令江湖三十年
如果电影没有数码化,那么我们将只能看到这样的对决场景

  70年代中期,乔治·卢卡斯拍摄《星球大战》的时候,他只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清楚要如何实现。《星球大战》的制作,全靠剧组在一片漆黑中摸索,有时妙想天开,有时一败涂地。Jabar the hutt的怪兽是化了妆的大象,机器人是人装的,有些小怪兽是木偶,激光剑的光芒是手绘动画。

  严重超支的《星球大战》,为卢卡斯带来的除了丰厚收入,还有深深的遗憾。卢卡斯认为最后完成的版本只是他头脑中的电影的一半。此后22年他没有再当导演,把精力投入到发展电影技术中去,而他为电影制作技术找到的发展方向就是数码化。三部《星球大战》,数码化的程度一部比一部厉害。他制作《星球大战》,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每集推出3-4个不同的外星奇景,成本最低的第一部中,这部分开支最大,超支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回突尼斯补拍R2D2在Tatooin星球(阿纳金父子的故乡)迷路的场景。第二部虽然也有挪威的雪地大战外景,但“云中之城”的部分就是半置景半数码的结果;到了《杰迪归来》,大部分场景都靠后期特效来完成。

  《星球大战》为大片们准备了一切

  《星球大战》对于商业电影的最突出贡献,是3D CGI(三维电脑影像,很多人翻译成三维动画,我总觉得不准确)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取得的震撼效果。不过这不是卢卡斯的发明,卢卡斯只是把它发扬光大而已,卢卡斯真正的贡献是这些东西:

  数控摄影机(motion-controlled camera)——没有这玩意儿,不但X战机不可能大战钛战机,《回到未来2》中三个迈克尔·J·福克斯同镜头玩“三岔口”的场面也只能存在于泽米基斯的想象中。

  非线性编辑系统——为了制作片中特效众多的战争场面,后期制作需要处理数量前所未有的镜头,剧组因此发明了第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EditDroid,把胶片倒到硬盘上让剪辑师们随意蹂躏。

  Photoshop——Photoshop的创始人之一John Knoll是《星球大战》的美指,他指导程序员Thomas Knoll写出了这个流行至今的绘图工具。

  THX——在《星球大战》推出的1977年,世界上大部分电影院还在使用单声道音响系统,《星球大战》在美国46家装备杜比立体声系统的电影院推出,推动了电影院音响改革。1982年配合《杰迪归来》发布的新电影院音响标准THX是划时代的产品,和90年代Dolby SR-D、DTS、Sony SDDS三大标准一起,令电影院在此后20年间拥有了一般家庭无法拥有的声音效果。

  为了拍摄《星球大战》系列,卢卡斯的公司开发出了许多全新的数码技术,当时至少领先业界其它公司十年。80年代,卢卡斯陆续以很低的价格授权好莱坞其他公司使用他开发的各种数码技术。当然,这不是说他视金钱如粪土,而是证明此人聪明绝顶,不是有个说法,二流公司卖技术,一流公司卖标准吗?他一手推动好莱坞电影进入数码时代,就是因为各种数码标准都在他手里啊。

《星球大战》技术篇:卢卡斯号令江湖三十年
星战系列在为大片们带来了视觉饕餮盛宴的基础后,也带来了如此景象

  数码英雄 皆出门下

  因为当年电影业对电脑技术的不重视,可以说,1978卢卡斯建立“天行者庄园”后的10年间,这里集中了所有最高的数码高手。高手不会久居人下,翅膀硬了就要单飞。好莱坞有种说法,今天西海岸所有的一线数码特效公司加起来,其中一半的创始人都给卢卡斯打过工,其中包括Sonic Solutions、Avid、Visual Concept、Digital Domain 、BioWare、Nihilistic Software等响当当的招牌。

  而其中最著名的还是Pixar。这个今天的天下第一电脑动画公司最开始是乔治·卢卡斯投资组建的电脑动画团队,80年代中期被更有远见的乔·福布斯(苹果电脑之父)以1000万美元的价钱收编——这堪称电影业界最不公平的交易之一。Pixar团队在“卢卡斯年代”开发出了RenderMan软件,为CG动画带来了跟真实世界相似的阴影、反光、材质渲染、景深等效果,日后《终结者2》中震惊世界的液体机器人也是由这个软件造出来的。最近35届奥斯卡最佳特效奖电影,有33部使用了这一软件。

  乔治·卢卡斯在《星球大战IV:新希望》(就是老《星球大战》)之后,二十多年没当导演。80年代,他以制片、编剧兼特效技术提供者的身份拍摄了两部《星球大战》和三部《夺宝奇兵》。90年代,乔治·卢卡斯的名字已经被他旗下的“工业光魔”特效公司(ILM)所代替。“工业光魔”领导了90年代电影特效的几乎每一次进步,在幕后主宰了好莱坞的新黄金年代,也为《星战前传》系列默默地做着技术准备。卢卡斯的名字没有被普通人忘记,多亏他的游戏品牌“卢卡斯艺术”推出了120款对应各种游戏平台的星战游戏。

  《前传》是一场末世狂欢

  《星球大战前传》令很多该系列的老Fans失望,认为卢卡斯纯粹在炫耀技术,而不是让技术为内容服务,所以不如前两部经典。

  我很喜欢“星战”,却从不认为“星战”有什么内涵,在我看来,该系列就是一套技术超强的Cult片,是一个美国青年把他二十几年吸收到的所有快餐文化强行溶于一炉的产物。“星战”没有《魔戒》那样严谨的世界观,激光剑挡激光枪的设计其实跟《东方不败风云再起》里林青霞踢炮弹一样荒唐。

  老星战之所以经典,“星战”系列不可取代的价值,就是它不断为电影技术建立里程碑。

  《幻影威胁》中出现了第一个CGI“真实角色”佳佳·宾克斯,也是第一部在数码电影院上映的主流电影。《克隆人进攻》是第一部全数码拍摄的大制作,还推出了IMAX版本。这些和两部电影中的耀武扬威般的影像奇观,就是它们的价值。

  不过,“星战前传”并没能带来革命性的视觉体验,它的综合品质败给了《魔戒》。1999-2005,“星战前传”这六年,跟《黑客帝国》、《魔戒》这两个系列一起,制造了数码特效大片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把传统电影院所有的潜力挖掘光了。

  这是“大片王朝”的末世狂欢。

  下一个王朝姓“3D”?

  乔治·卢卡斯是电影业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之一。他放弃“星战7-9章”的决定,非常耐人寻味。

  随着DVD、高清电视和家庭影院的普及,传统电影院的硬件系统已经再一次被“斗室娱乐”追上。这一切跟50年前电影业大低潮一模一样。

  虽然好莱坞N大公司的拍摄计划还是密密麻麻,电影票房还在上升,却掩盖不住观众人数不断下降、平均成本不断增高、投资风险越来越大的事实。这种时候,往往是智者选择急流勇退、另辟蹊径的时候。

  让我们看一下乔治·卢卡斯的时间表:

  2003年6月,网络游戏《星球大战·银河系》开始运营。

  2003年11月7日,CG电视动画片《克隆战争》开播。

  2004年9月,卢卡斯第一次发行老星战三部曲DVD。

  2005年5月,最后一部星战电影《西斯复仇》上映。

  2006年或2007年,推出100集“星战”长篇电视剧。

  2007年,《星球大战》30周年,把电影完全数码化,推出IMAX 3D版本上映。(注意,是IMAX 3D,不是IMAX,简单点说,就是制作两套不同的拷贝,然后打在同一个IMAX大银幕上,观众们不用戴那个傻瓜红绿眼镜就可以体验立体电影了。这要求电影必须纯数码制作,所以最先吃螃蟹的大片是CG电影《北极特快》。)

  看懂了么?卢卡斯向DVD和家庭影院认输,放弃了传统电影这一战场,转战网络游戏和电视剧。同时,跟詹姆斯·卡梅隆和罗伯特·泽米基斯一样,他要试探以IMAX 3D为代表的更先进的电影院系统。

  电影要活下去,就要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one-of-a-kind movie-going experience),而且不可通过盗版碟或者“裆漏”在家体验:)目前,IMAX 3D的技术准备已经完成,就差节目源,而已经出现了一个强悍的技术先锋——In Three公司,他们不但负责制作《星球大战》IMAX 3D版,而且已经修复了另外三部电影的片段:《壮志凌云》、《我的宠物是外星人》和《星战前传2》。

  电影国度的下一个朝代,将是给观众带来纯三维视听体验的立体王朝。如果10年之后,卢卡斯宣布在遍布全球的三维电影院推出《星战后传三部曲》,我是不会惊讶的。(孙阳/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