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题 >正文

资料:澳大利亚电影发展简史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9:02 新浪娱乐

  默片时代(1890-1930)

  自19世纪末期人类发明了电影这门技术起,澳大利亚人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全部热情投入到这一全新的媒体中,澳大利亚电影业也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快,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就成为世界上最强盛和最多产的国营电影业之一。

  1905年澳大利亚出品了世界上第一部故事长片:《凯利帮的故事》。享誉全球的澳籍导演Charles Chauvel,Ken Hall 和Raymond Longford是默片时代电影领域的先锋。他们摄制了包括《多情小子》(Sentimental Bloke), 《终生监禁》(For the Term of his Natural Life)等电影经典作品。

  然而,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两国的电影业通过垂直一体化系统(即电影厂拥有发行和放映连锁公司)以及大批量预定电影院等运营方式在国际电影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致使澳大利亚本土制作难以获得放映的机会。

  早期有声时代(1930-1960)

  随着录音技术的发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部“说话”电影。Cinesound公司(雇佣了Ken Hall和Charles Chauvel)在新闻影片和故事片领域很快就起了主导作用。在早期有声时代制作的大部分电影如Ken Hall的《父亲和戴维》(Dad and Dave)和《马修的儿子》(Sons of Matthew)均是涉及这个年轻的国家的殖民背景的。

  此外,澳大利亚也出现了一些形式独特的与国外合作制作的电影如Ealing电影厂的《累赘》(Shiralee)和《夕阳西下》(The Sundowner)。然而,本土的电影业正在呈下坡状态。为制止滑坡现象,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联邦电影组织以便当地的电影制作人获得更多的制作经验。联邦电影组织主要是鼓励纪录片的制作,但这也只不过是一种经验。

  1956年,当电视开始渗透每个角落时,电影业人士觉得电影业可能事实上会受这种新的媒体的威胁。结果却是,由于澳大利亚政府要求电视广告必须加入澳大利亚元素,使本土的电影制作人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使电影业受益。也就是说,所有在澳大利亚播映的广告必须由澳大利亚人在澳大利亚本土制作。

  间歇期(1960年代)

  电视出现在澳大利亚后,观众依然持续涌向电影院。然而本土电影业却受到一个保守、崇尚沉闷的艺术的政府和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损害。由于这个原因,1951年至1966年间,澳大利亚竟然没有制作过一部故事片。除此之外,在六十年代后期制作的电影主要都是合制片,和直接由外国人(多数是由英格兰人Michael Powell)导演的。

  1960年代,在保守的Menzies政府领导下的澳大利亚电影的前景看起来很黯淡。幸运的是,他崇尚沉闷艺术的政权被Gorton政府取而代之。

  复兴时期(1970年代)

  Gorton政府意识到,通过艺术这条可行之路,澳大利亚这个年轻的国家可以被国内外认知并由助于显示其独特的身份。Gorton政府设立了一个实验电影基金(EFF),其目的是培养国内有创造性的人才。通过这个项目发掘的优秀电影制作人将会被邀请就入国家电影学校学习。这是澳大利亚电影业复苏的开始。

  就在电影学校成立前,Gorton政府也被Gough Whitlam政府取而代之。幸运的是,Whitlam 似乎比Gorton更支持艺术的发展。Whitlam政府向电影业投下大量资金,设立了计划中的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和广播学校。而且,还设立了AFDC,一个联邦电影基金组织,以刺激本土的电影制作。

  同时,澳大利亚电影制作人中充满热情的一代从国际电影节(如当时新成立的康城电影节)以及从一系列具争议性而当局又允许放映的本土和外国R级电影(一定年龄以下的少儿除有家长和监护人陪同外不得观看的电影)中获得巨大的灵感。在R级电影分级制发明和有电影节之前,澳大利亚人只能观看到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产品。

  1970年代涌现了新一浪的澳大利亚电影制作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合作制片,而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和广播学校也为这个国家的电影业奠下新的基础。诸如Peter Weir,George Miller,Bruce Bersford,Fred Schepisi 和Gillian Armstrong等人终于有机会可以制作在本土和海外既获得支持又受尊敬的影片。

  在这个时期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影片。第一种是被电影学者称为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派、灵感来自欧洲的艺术电影。此类电影通常基于文学作品,故事节奏缓慢,角色研究深刻。Weir的《悬崖上的野餐》(1975)和Armstrong的《我的璀璨生涯》(1979)就是这种流派的缩影。第二种类型的电影被广泛称为推销型或利用色情型。此类影片被称为具有商业倾向的作品。Miller的《疯狂的麦克斯》,以及Beresford的《疯狂派对》和Tim Burstall 的《阿尔文紫色》均属于这种影片,它们成功地使澳大利亚的电影再次受到公众的赏识和认可。

  爆发时期(1980年代)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意识到澳大利亚影片的商业潜力后,在1980年代初设立了一套称为10BA税收优惠的税收刺激体制。10BA鼓励私人投资者资助本土电影,向投资者就其投资额提供百分之一百五十的退税。这套体系深受欢迎,从而也使在1980年代制作的电影比任何一个十年期在澳大利亚制作都要多。很不幸的是,商业界某些人滥用了这套体制,他们的所作的投资纯粹是为了退税。这意味着那些对电影制作一窍不通的会计、律师和其他投资者摇身一变成为电影制作人。由于这个原因,澳大利亚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上座率很差的烂片。

  新浪潮后(1990年代以后)

  随着1980年代的爆发期和另一个电影基金组织FFC在1988年的成立,澳大利亚的电影业获得另一次重生。新浪潮带来了天才导演Jane Campion,P. J. Hogan, Jocelyn Moorehouse,Baz Luhrmann和Geoffrey Wright等。这些电影制作人均是电影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毕业于AFTRS或维多利亚州的Swinburne 电影学校。)他们制作了一系列具有个人风格、详细而精确和“奇特”色彩的电影,如《舞出爱火花》(1992),《无法无天》(1992),《穆丽尔的婚礼》(1994),《钢琴别恋》 (1993)《沙漠妖姬》(1994)和《闪亮的风采》。这些电影在本土和国外都有很好的票房,使这一时期成为澳大利亚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时期。

  本土电影制作的繁荣使澳大利亚电影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很多杰出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也从此走向国际影坛,活跃在好莱坞的大银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