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对话万玛才旦 谈香港电影新浪潮对第六代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20:11  新浪娱乐
对话万玛才旦谈香港电影新浪潮对第六代的启示

对话万玛才旦

对话万玛才旦谈香港电影新浪潮对第六代的启示

对话万玛才旦

对话万玛才旦谈香港电影新浪潮对第六代的启示

六代坐庄--华语导演精品大展

  新浪娱乐讯 万达院线与新浪联合主办“六代坐庄--华语导演精品大展”。日前,网络影评人卡夫卡·陆任主持嘉宾,对话《静静的玛呢石》的导演万玛才旦、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资深电影批评家列孚以及特约网络影评人阿木,畅谈香港电影新浪潮对第六代的启示。

  主持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我再介绍下嘉宾,这是来自香港的著名电影评论家列孚老师,这是来自南国的评论家阿木老师,这是我们著名的第六导演万玛才旦老师 。我是作为东道主,来自上海的评论人KavkaLu,谢谢大家!

  大家如果有什么对第六代乃至中国电影文化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共同的讨论,这边是作为资深的电影评论家列孚老师请先发言。

  列 :这场研讨会的主题为“香港电影新浪潮对第六代的启示”。那么在这次“六代坐庄”电影放映活动中我也看到了一部当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将谭家明导演所拍摄的《父子》也被安排在“六代坐庄”活动上供大家欣赏。这也是个挺有趣的事情,因为谭家明也已经有十七,八年没有拍电影了。他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电影《杀手蝴蝶梦》之后就进入了教育行业。那么从《父子》,从王小帅,从张元的《东风西风》,《妈妈》,《北京杂种》那时候起算,到我们这个现在中国内地的新生代导演的出现,我们似乎无法感觉到,这已经是一个十五年的时间了。从贾樟柯,到万玛,又陆续地出现了很多好几批国内统称为第六代的导演的一群新生力量。

  比较起来的话,也许国内的导演比当年香港新浪潮的导演来说有一个更幸运的地方。国内的新生代导演他们从学校走出来就有机会用摄影机去做拍摄,他们先经过摄像机这个阶段,他们在当时就有了机会去表现自己,他们可能得到老板欣赏,接着用摄影机去讲故事。而对于香港电影新浪潮这一批人而言,他们都没有这个机会,他们都被迫先到先电视台里逗留一段时间,通过电视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去欣赏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从这个小银幕跳上这个大银幕。换句话来说,这是国内新生代和香港新浪潮当中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那么我们所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就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个时间段所出现的导演,如徐克,谭家明,张国民等等一批导演。从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当时香港电影从未出现过的那样一些叙事的结构,讲故事的方法,影像画面的表达的追求和新的审美情趣等等。而最主要的,与传统电影有所区格的地方在于,新浪潮导演的作品,除了个别以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在讲这香港城市这样的一个题材。那跟过去的很多电影都不一样。李安导演作品内地情节很浓的还是很传统的。我们看到的很多描述上海的电影也是一样,我看到有很多地域性的东西从影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再看李小龙电影,他的电影有一种跨越地域性一种国际化的表触,他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从香港出发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样的题材是没有地域性的。

  但是新浪潮电影呢?新浪潮电影中,城市题材作品不断涌现。这可能与新浪潮电影导演的自身有关系,他们的背景一方面是海归的移民,另一个方面他们看到了香港作为一个亚洲四小龙的城市的现状。于是他们将镜头对准香港这个城市,采用电影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对香港这个城市的一些想法、看法。那么再进一步来说呢,他们都是二战以后出生的一代,所谓战后的一代。他们出生在香港,或者是成长在香港。他们对香港的认同,对自己作为香港人的这样一种身份的认同是从一种摸索开始的。但从他们的作品中说我们看到了他们最终的认同,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因为一些不同于大陆的背景,电影中所表述的故事方面和国内的新生代导演很不一样。再看看我们大陆,我们国内新一代的导演,叫第六代也好,新生代也好,他们是从第五代以后出现的新一批人。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没有城市感包括陈凯歌张艺谋,他们成长在北京这样一个对整个中国而言,对世界看中国的角度而言相当重要的一个城市——北京,他们并没有拍出来这样的一种城市感觉。张艺谋,更没有城市感。就算是我们看过他的《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看过《上海故事》。又如陈凯歌说北京文革时候的故事《霸王别姬》等等,都还是也许作为我们香港人来说城市感觉跟国内城市感觉有所不同。

  所谓城市感就是城市人的感觉。在国内,从改革开放以前的那种意识形态一元化,所谓毛泽东思想,老百姓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就好像变成了城市人了。也许是这样的原因,第五代导演们的作品就没有像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新生代导演所拍出来的城市感觉那么强烈。但同时我们发现到新生一代的中国导演,有一些作品还是会对准拍农村,少数民族,个别行业的这样的主题。我不知道“霍建起”算不算,属于第六代的,那他就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从张元的东西,或者王小帅的东西等等,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城市感觉在里面的。

  五代以后电影导演有一种寻根的意念和追求。相比第六代来说第五代导演们的寻根从《边走边唱》等开始。我们看到了很多追寻过去,或者说是一种营造一种新的角度来寻求自己对电影画面的一种突破。同时,我要说,因为第五代他们有很大的一种生活的基点在理面,他们大多数都当过知青吧,他们下过乡,也知道基层的生活是个怎么样。

  对八九届以后的,以张元,王小帅等做代表的这一些人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他们的成长的背景就跟第五代有所不同。所以他们一开始就是追寻一些个人的一种体验,追求集体的感觉就会比较的强烈。那么,如我刚才所提到的五代的电影,像娄烨的《苏州河》这样的电影对城市的感觉,他们就可能拍不出来吧。这种东西反而有点像我们香港电影新浪潮出现时候导演们中间的一种追求。那么,这样的新生代拍摄的电影又像当时台湾的当年80年代,杨德川他们那时候拍电影的一种追求,一种写实的,清新的一种感觉。贾樟柯就是一个代表,他一味地拍摄山区题材,到后来我们看到《三峡好人》两位主人公也是山西人等等。那这样,和台湾电影当时对本土的东西,或者,对外省人在台湾的异地生活的反映又有了很多相似的地方。

  两岸地区从他们新的一代形成的意识形态发展到现在,那我们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就已经是回归了主流之中。虽然徐克当年出现的时候是拍了《蝶恋》还有后来严浩的一个《夜车》等等,整个过程当中,很多的导演最终都回到了主流。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实,另一方面他们会看到,尤其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香港人称之为香港的黄金十年,都是大家很熟悉的那样一个年代吧。从英雄本色开始,把爱情啊,监狱里面那故事《监狱风云》啊,英雄系的,风云系的,这样的电影,然后出现了黄飞鸿这样的系列电影。此类电影在台湾有一个辉煌的票房。那么对于香港电影市场来说,香港这个地区地方小人口少,观众的基数也少。所以它必须区寻找香港电影以外的市场。当时,台湾就是对香港电影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因为台湾院线老板也好,发行公司老板也好,他们都会投入很大定金,其实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是一种融资的手法来支持香港电影能够拍下去,能够支付一些大排明星的片筹。所以看到了台湾电影市场这样资金运作上很好的一面,所以香港电影在这样一个体系当中也生存地非常得好。当时,好莱坞电影在台湾是没有市场的,反而是香港电影在台湾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一直到了90年代的时候,无论从人才,还是创意方面都慢慢陷入了一种贫乏无力的状态。之后,我们又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这对当时的香港电影又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同时,当时的台湾出现了政治方面的问题。这么多方面的冲击以后,香港电影也渐渐进入了边缘化这样的情形。于是,又回复到当年黄金十年这样的阶段。也造成台湾资金进入香港电影这样的融资渠道开始干枯。所以,这样的种种因素的结合,对香港电影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香港电影对大陆市场的开发,从80年代时的尝试,到90年代有了一些规模,再到2000年以后形成一种风潮,于是,更多的香港电影最终回到了大陆市场里。那那个时候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导演呢,有一些已经被淘汰了,有一些还在继续坚持,有一些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大将。这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个粗略的演变过程。那再说道我们大陆的第六代导演这样的事情,也许国内的文化生态和香港的社会形态有一些的不一样,相对而言,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并且比较封闭的这样一个大都市。所谓封闭是说它地域的局限性,它文化的局限性,所以说它的创意也好,它的文化性也好相对就比较狭小一些。

  列:所以,我现在还想说,我们的新导演,他们应该认识到电影的原本属性是什么?电影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它就是商品。所以,我个人的感觉就是能够兼容吧。就像那个马丁·斯科塞斯他从来不是好莱坞主流的,最近《无间道风云》为什么都给他了,好像是一种补偿的样子。那这样一种接近主流又非主流的故事,可能是我们新一代导演可以去参考的一种做法。最简单来说,就是让电影回归大众。谢谢大家。

  阿木:对于我来说,我也看过很多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我觉得,在他们的电影中其实还是又很多的商业的内容在里面。那么,他们的电影是不是真的能够在电影院里给那么多人看到,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像有很多第六代导演,他的电影中,从故事,从结构,它都是一个很典型的商业电影。那他这个片子也只是在数字院线里放映了几天,电影虽然在海外也拿了一些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算是一部商业电影,但是它并没有吸引来一个好的票房。那我觉得,这样事情的发生,问题出在哪里?一是电影的宣传工作没有到位,二来在国内整个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也看了《图雅的婚事》这部电影,就是之前刚拿下柏林金熊奖的一部电影,导演是这样说的,他要拍的,是一部比较大众化的小众电影。(小众的话是从他们一个首拍师来完成的,内容上面很少言退化,这种场景呢,没必要。)当然大众的话,片中的人物情感,就一个普通的女人,她老公钻井的时候受了伤,女人自己的身子也不行,必须要另找一个男人嫁了她才能生存下去,然后她又很想来养她的前夫。这部电影,它的选材,它的镜头很多就是让我们看完以后很有感触,很有共鸣。它的这部电影从整体来说又非常的幽默,一种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幽默。因为我们生活本身就有很多的困难,你会怎样去解决这些困难,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些这样的共鸣。那我觉得第六代的这些导演的作品,还是有不少偏向大众化的。但是,它究竟能不能在中国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它也是一个问题。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6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