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辉煌八十年”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学术活动实录(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20:52 新浪娱乐
特别是刚才听了翟导演讲的苏联电影关于战争题材的四个阶段,如果从苏联有军队,苏维埃政权成立,他们是1917年,我们是1927年,我们的军队比他们晚10年,但是人家1917年建国了,我们1949年建国,我们要比人家晚40年。我们从拍电影的角度来讲,对于战争题材的表现,他的发展阶段,比如说浪漫化,还有反思等等,就是说处理战争题材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就是表现战争题材和观众来观看这个关系的话,肯定他比我们要有长40年的时间。苏联影片要供我们来学习的话,真还是有的学的,有非常多可以学的地方。建军的角度是10年,建国的角度是40年,当时我看到一个报道特别受刺激,当时《红樱桃》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们非常希望《红樱桃》是获奖的,但是在上海电影节上,它只获了一个最佳女演员奖,我们特别希望《红樱桃》能获最佳影片奖,但是因为有苏联的评委,还有德国的评委,对这个影片你人文的水平,你对战争反思的程度,所达到的水准,一看这个《红樱桃》立刻有不行了,当时石方宇在宣布的时候,很不好意思的,我们在表现战争题材的反思上还是有问题的,所以我想,第一个观点就是战争题材在电影史上非常重要。冯小宁导演也说过,他说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以我们今天讨论战争题材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八十年来,创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捍卫新中国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八一电影制片厂,我们中国的电影导演,为了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革命斗争,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有的,我觉得都值得记录到历史,因为我现在这么想,第四代导演非常有名的一部片子就是《小花》,我觉得这部影片非常值得注意和肯定,它就是把中国革命战争浪漫化和诗化的那样一个,一曲小花唱遍了全中国,这个革命战争写的如诗如画,我觉得还是值得一提的。 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就是《一个和八个》。其中《晚钟》是一个战争题材的影片。当时吴子牛我觉得是反思战争题材在中国来讲是比较少的一个,当时我记得这段影片,当时看完了以后,引起了我当时挺迷惑的,不知道怎么判断它,又喜欢又不喜欢,后来我还看了《中国电影报》有一个很老牌的电影评论家,用了几乎整版来批判这个《晚钟》,这部影片混淆正义和非正义,这个我觉得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我做一个预测,我认为中国的军事题材的影片,当然我们可能不高兴,我们可能不太欢迎,可能军事题材向娱乐化方面发展,我觉得会有这样的势头,其中《红樱桃》可以算一个表征,《红樱桃》实际上已经有把革命战争题材娱乐化的意图了。还有《三毛行军记》我觉得也有这方面的苗头,当然现在我们还看不到大量的作品,根据我们目前国内的状况,我做出一个预测,我们当然需要时间来验证了,所以我不知道预测对不对,但是我不一定很喜欢这个方向,但是我相信今后可能会有这些方面的发展,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就是我个人的期待,期待着我们对于表现战争题材的影片,我希望除了刚才伊鸿教授还有翟导演,还有周星老师讲的这些,他们提出的那些方面都挺赞成的,我觉得要增加对战争的反思水平,提高反思力度,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是我特别期待的,我希望今后能在这个方面我们电影创作人员能够有所作为。我举一个例子,也是表现战争了,《辛德勒的名单》它的影响就非常强烈,非常强有力的,我们谢晋导演看了这个片子就说这辈子别拍片子了,再拍也超不过这部片子,他想拍一部影片是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实际上在《辛德勒的名单》刺激下,我们的吴子牛导演就拍了《南京大屠杀》,肯定没有世界级的影响,在国内的影响也不是特别好,可能表现战争还有艺术水准,以及对战争的理解和反思都是有问题,这是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也好,解放战争也好,我们有非常多的辉煌的战例,因为我不关心战争,我认为在人类战争史上,中国的革命战争应该是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我们的三大战役,你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宏伟战争。这样的战争应该写出来多少可歌可泣的精彩的电影作品呢?所以我是想对于这个是非常的期待,我们能够拍出无愧于我们曾经创造过的这种革命战争辉煌的这样的作品。 我想举一个例子,我看过一个苏联影片,就是叫《自己去看》,这部影片我是看的影片,后来我们的中央台又播了,这个影片又在电视台是播过了,它主要就是表现一个在苏联真正,也是德国法西斯在苏联,就像日本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是一样,他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杀,他把整个的村子的村民全部集中到一个大的木头房子里头,他还要在把你处死之前要羞辱你的人格,看谁不顺眼了,羞辱完了就一块烧死,整个影片是用一个儿童的视点来看,我看完这个影片特别震撼,就是说这个影片经过了这个小男孩看到一村一村的杀了多少万人,最后看这个小孩,虽然是一个小男孩,10多岁,感觉到他已经衰老了,就是他的思想被战争折磨的已经衰老了,跟我们的小兵张嘎肯定不一样的,他看到一打仗了,可能后脑勺都高兴,这个小孩已经被战争折磨成这样了,最后影片有一个处理,给我特别深的印象,当时被屠杀者苏联的军队把他们全部抓住,他们怎么处理呢?我们想在中国用千刀万剐什么,怎么折磨的,就是说你的罪证已经是这么严重,怎么处理呢?最后就是用油烧,一点点烧死还是什么,最后他们还是一怒之下,用机关枪打,当时我一看,这个太仁慈了,苏联人太仁慈了。然后这个部队要转移了,部队先走,这个小孩就看到那个河里头有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是希特勒了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他拿起了枪对着这个照片准备开枪,影片里面全部都是闪回,全是一个一个镜头,全是希特勒怎么上台,怎么指挥,怎么演讲等等,他面对着每一个希特勒开一枪,在他想像当中,他对着希特勒的画像,对着他一个一个想,一枪一枪打,由成年人一直打到年轻,又成年人一直打到小孩,最后是怀里头抱着的一个希特勒,当他还要打一枪的时候,这个枪就停止了。就是说,儿童时期的希特勒是无罪的,小孩放下枪,跟着大部队就走了,当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艺术处理就是对战争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都包含在这样一个非常精彩的艺术构思当中了。我们应该拍出有力度的,能够显示出我们中国人智慧的对战争理解的作品我们很期待的。 周星:下面我们请八一厂研究室主任张东发言。 张东:我说两句感受,因为我这个身份可能非常特殊,第一我是北师大毕业的学生,这里也是我的母校,所以我来到这里特别高兴。第二我是八一厂的工作人员,是我们厂的影片在这里和大学生交流,我也感到非常荣幸,我到这儿来开这个会,既是娘家人,又是婆家人,两方面都占了。我的发言,我想大家前面几位专家都讲的非常宏观,我就从具体的我们这次观摩的这几个影片,谈一下包括它的一些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另外就是现在返过来再看这几部影片,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这次我们选的这几部影片,现在列到的六部,加上刚才我们明厂长说的一共七部,《太行山上》我们在另外的时间放过了,这么几部片子,代表了八一厂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就是《柳堡的故事》,关于这部影片我先说一个小插曲,1987年的时候,我们八一厂和北师大搞过一个活动,我今天找出了关于当时我们那期活动的信息摘编,题目就是为巩固86、87级思想收获,北京师范大学与八一厂联合举办了八一厂影片的回顾展,87年的10月9号到10月30号举行的,在期间放映了很多的影片,有一句话我觉得大家可能听了以后会很有感触,说几千名学生冒着严寒在操场观看影片,当时可能我们师大还没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供大家看电影的地方,所以大家冒着严寒在操场上看。现在我们有这么一个宏伟的艺术系的大楼,作为校友我也非常高兴。 这个活动在举办当中,就是学校的组织了我心目中的民意调查活动,以及我们的征文竞赛,但是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我们列出了这十年来的一些影片,还有就是早期的八一厂的一些影片,让大学生填表,就是说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片子,就是最后统计的结果排在第一名的就是《柳堡的故事》,是87年那个时候的。我的记忆可能不会错,但是具体的当时调查的那个材料,我现在没找到。这个现象就特别有意思,就是说当时在那个年代,57年到87年是30年的时间,在那个时间,大家对那部片子有那么大的兴趣,那么这次我们到了07年选片子,选那个年代的片子又选中了这么一部《柳堡的故事》,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很惊奇,就是这部影片为什么会有这么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同学们如果谈到这个问题可能也会想是怎么回事,就是我们平常说这部影片写了我们军人的爱情,当然这是一个表层的原因,我觉得这部片子之所以有这么长久的生命力,就是它传达出了战争环境中的一种人性美,人情美。同样是非常艰苦的这种环境中,那么我们的战士,他其实有一个对二妹子那个家,就是他对老百姓的那种感觉,然后就是这一点上,在以往的战争片当中,可能不是做正面的表现,这可能是它的一个特点。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王萍导演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她在表现这样的战争片的过程当中,充分表现出那种美,那种水车,小桥流水人家,包括那个插曲,你无法和那个战争的那种环境放在一起来考虑。但是恰恰是这种美和这个战争环境的对比,让人家能感觉到,就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战争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对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个是《柳堡的故事》这部影片。 《晚钟》这部片子我也想说几句,刚才前面的专家也谈到了这部影片,这部影片在八一厂的创作历史当中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当时我们叫做是外请导演拍摄的,因为吴子牛是别的地方的导演,八一厂也有自己的导演,对于吴子牛表现的这种风格的东西产生了兴趣,而且从当时的厂领导来讲,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些和八一厂以往不太一样的风格的影片出现,所以请了吴子牛。刚才王志敏老师说过,在报纸上有人批评,实际上在我们厂也有一个非常大的风波。当时特别有意思,剧本出来以后,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厂里面很多创作人员就开始争论的特别激烈,后面在厂里面会议室里面讨论这个剧本的时候,后来影片成了以后,在那儿讨论的时候,就是有很多参加过抗争的这种老同志,老编剧和老导演,他们在那里面非常激烈的来谈自己的观点,针锋相对的观点,焦点就是针对这个片子反映的历史是不是真实,它是不是丑化了我们八路军,还有就是有一些它的情节是不是可信,大概就在这几个方面。比方说就是这个影片内容是不是符合实际,当时说有一个日本鬼子的弹药库在山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弹药库,很多亲历过战争的人就用自己的感受来说,有的说绝对不可能有,在我们的根据地附近怎么可能有,有的人就说我曾经见过,曾经有过什么什么这样的一个库,双方就是争论的很激烈。还有就是说,把这个片子搞的灰灰蒙蒙的,也没有什么正面的形象,日本鬼子很嚣张,坚决不投降,这个是不行的,对这个也提出了很多的批评。另外我们表现那个场面,老百姓用了很多白的帆什么纪念故去的那些人,也觉得这个太悲,作为一个表现抗日战争的影片,没有正面的去表现我们的居民如何如何去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让他们怎么投降,而表现了这样一个角度,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那种看法。 这个片子我觉得当时是感觉到争论很激烈,大家说的都很有理,就是这么一个感觉,所以我觉得过了这么多年以后,那个片子后来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奖,那一年恰恰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没有举行颁奖大会,是送奖到各个单位,就是那个片子因为有很多人有意见,大家都说在领奖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还有人这么说,就说《晚钟》得了一个德国的电影节的奖,就怎么怎么样,有这种说法,就很担心领奖会出现什么局面,结果还好,那一年正好没有领奖,把奖送到厂里面来颁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片子引起了很多很多的思考。 我觉得现在回过头来想这场20年前的这场争论,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是关于电影,关于战争,关于人性、人情等等观念的一些争论和思考。比如说我们当时可能对战争片中表现的,就是怎么样站在胜利的一方,歌颂我们取得的胜利,在这方面考虑的比较多,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东西,大概考虑会比较少。就是包括战争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就是对于他们自己,对于日本他们这个国家普通的这些民众,也其实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些问题可能我们过去考虑不到这一点。 还有在创作上,80年代我觉得是各种电影思潮进入我们国家,很多电影人都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那么我们一直是比较推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在这个片子当中,吴子牛用了很多的表现主义的方法,和我们过去的欣赏习惯有一种距离,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的时候,就会提出很多的质疑。对于现在我们拍摄的影片来讲,我觉得我们都能理解了,电影可以有不同的拍法,有很大得宽容度,这个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了,对于这种影片他那种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我觉得如果以后我们影片再发展的话,还应该鼓励这样的探索精神,它也许不是那么完美,也许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或者说是错误,或者说是不足,但是这种探索精神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也对大学生电影节选这部影片,我觉得真的是充满了敬意,这是这两部比较历史的影片。 再有后面的几部可能是近几年的片子,可能跟我们的同学关系更密切了,这几部影片,我觉得我们创作中,可能是我自己这么想,有一些尝试,比如说《冲出亚马逊》,他是希望作为一种尝试,动作、节奏等等,因为现在的这一批学生,这一批年轻人,确实是看着好莱坞的片子长大的,他们从看电影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什么《亡命天涯》,可以看到《真实的谎言》,他自然而然对于中国的军事电影产生了一种期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一些这种很惊险的,很有趣味的,动作性、节奏感很强的片子呢,所以这部片子我觉得是八一厂在这个方面做的尝试。有人说你这部片子就是模仿好莱坞,就是什么什么,我觉得即便是模仿,也未尝是坏事,我们总要有一个开头,我们可能从模仿开始,但是不断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开始成熟,我们自己开始有一些学习的这种过程,消化的过程,我们才有机会把我们自己的片子拍的好。我觉得这部片子,我这么看,就是说它确实有很多探索的尝试,向好莱坞学习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种学习也是值得肯定的。 今年年初,我接触了一下我们国家参加国际特种兵比赛的一些海军陆战队的队员,他们就在讲,他们肯定要看这部片子,他们觉得这个国际电影人学校的训练还只是一个训练,而他们这种特种兵的比赛可能更棒,他们谈到的那些东西,我觉得就是说,我们的军队实际上也在发展,他们实际上在比赛当中,不仅有一些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还有很多智慧,还有很多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团队精神,互相帮助的那种精神。其实他们谈到他们从影片中得到的那些东西,我觉得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这是《冲出亚马逊》。 另外两部影片就是《惊风骇浪》和《惊心动魄》,这是表现的军队爱人民,人民爱军队等等,它的特点,我觉得在艺术上借鉴了一些灾难片的模式和特点,因为进入和平时期以后,人民军队的任务和职责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不打仗了,这么多年没有仗打了,所以你要说是,如果说我们拍战争片,那么就是历史,如果说我们表现军队,面临的就是没有仗,就是不打仗,不打仗军队怎么样,这是一个我们所面临的,必须创作当中要接触的这么一个东西。在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参与救灾工作,这是人民军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所以这两个片子都涉及到这个内容,那么在表现上,我觉得它就是借鉴了一些灾难片的这种情况,比如说运用数字化的这种样式,表现洪水的场面等等,就是想通过这种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的冲击力。比如说《惊心动魄》就是在非典期间,八一厂想表现军队的医务工作者在这个期间表现的救死扶伤的精神,但是运用的是西方比较常见的火车片的样式融入在这个里面,这个片子比较急,比较粗,情节上的漏洞也比较多,但是这个长处是肯定的。所以在那一批的影片中,我觉得它还是比较突出的,就是能有一些特点的。 另外就是两部历史片,一部是《我的长征》,一部是《太行山上》,这个八一厂的影片创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重大节庆日的影片创作,现在国家也是把它作为我们的6786工程,是通过这么一个节庆日,作为一个契机,就是所谓的商机,其实也是这么一个意思,用这样的一个契机来把我们的创作进行一个优化的环境,在资金上,在各个方面都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方便,然后创作出一些宣传国家的政策等等这种片子。所以我现在对于重大节庆日的影片,我的看法上,每年要拍,有的是五年十年,但是每年都有新意。比如说《长征》翟导演说了,他三拍长征,我们可能长征的影片记得最早的就是《万水千山》,当时创作人员就说红军长征这么一个伟大的事情,我们就是要在荧幕上表现,就是特别的单纯,有这么一个事放在上面。但是当时不能有真实的人物出现,有虚构了一个基层的部队,把长征的一些重大的事情编进去就完了。到翟导96年的长征,这个时候,我觉得从我们整个意识形态,国家的整个政策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翟导刚才自己也说了,他把当时不大容易表现的路线斗争的这个东西放在主要的表现上,一个全景式的表现。2006年《我的长征》其实是面临着很艰难的角度,因为长征已经是全景式了,你再全景可能有不行了,从一个典型化的长征到个性化的长征,就是对待历史的事件,有一个时间和当事人的变化,就是离的历史越近,当事人亲历的东西越多,可能你越表现大的方面。不知道这个方面对不对,反正是研讨会我有谈我个人的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的人已经不在了,而且大的事件我们是很清楚的,长征是怎么回事,怎么打下来的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这个,你不会一遍又一遍的再来讲这个过程,剩下的是什么?是个体的一些表现,每一个当时的红军战士,如果说他自己都是《我的长征》,是他自己的一个个性化的体验,所以这个小红军王瑞,对他来说,他并不知道长征的路线是怎么怎么样,他是在长征中失去了他的亲人,是一种平民的,最草根的表现,这种表现,我觉得对于当今我们来纪念伟大的这种战争,就有一个不同的视点,这个视点我觉得可能更接近于平民的感受,所以这个《我的长征》这个片子,翟导尽管坐在这里,我还是说,不是十全十美,还有一些,我认为如果说可以精雕细刻一些的东西,可能还是有更加提高的这种余地。但是我觉得这种角度也是非常可贵的,这是这几部片子。所以我只是把我对这几部片子的感受,包括创作中的一些情况谈一下,可能同学们看了,可能会有更多的内容,更新鲜的感受。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