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幻想艺术》杂志2006年第8期特约专稿
反英雄崛起:《黑骑士归来》Dark Knight Returns
故事略像2008年面世的《蝙蝠侠》系列之六:《黑武士》
预计改编成功指数:★★★★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故事里的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曾几何时,这句话在美国漫画里时常出现,基本都是作者YY未来故事,内容无非布鲁斯年老退居二线,罗宾或者他儿子继承衣钵,将蝙蝠派发扬光大……好吧,这不是武侠。就算有悲剧结局的,也是英勇献身这一类的伟大主题。米勒版的不一样。罗宾已死。50岁的蝙蝠侠已经于十年前挂袍。警察局长戈登即将被迫退休。罪恶之城——我是说高登市,街头的暴力犯罪变本加厉。
换言之,蝙蝠侠从前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他重出江湖。而他也唤醒了昔日的敌人,并被新任局长视为法外凶徒。究竟是罪犯的存在造就了蝙蝠侠,还是蝙蝠侠的存在带动了犯罪?
米勒违背了之前所有漫画中的教条。没有阴谋诡计,没有衣着鲜亮的坏蛋,也没有华而不实的“死亡陷阱”和小道具。犯罪的理由很简单:金钱、权力、或是单纯的变态。这里没有帅哥美女,没有正义英雄,没有华丽的战斗,只有一个无情的现实世界,和一个试图挑战体制的人。
这部作品里的蝙蝠侠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反英雄。但他的行为——特别是他早已不复当年的巅峰状态,就连强壮的心脏也无法承受接连不断的战斗,却依然毫无惧色的面对各种追兵——却无法不带有英雄色彩。他拒绝接受“老兵不死,只是凋谢”的结果。
蝙蝠侠收服街头的小混混,形成一支新的帮派——很难说他们究竟是罪犯还是受害者。他同绿箭(之前在漫画中就一贯是左派立场)的合作,则更具政治色彩:忠实听命于总统,以求换得超人类的生存空间的超人,沦为了当局的忠犬;反倒是身为凡人的他们,打出了决不妥协的信号。即使代价是死亡。
书中不可避免的带着冷战的烙印。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弥漫在全书中。显然,当时米勒已经在反省大众媒体的影响,广泛采用“电视播报”这一形式,不仅为主题推波助澜,也传达各方的观感:既不同于“超人归来”的万众欢呼,也不同于X战警们受到的歧视和排挤,一个地下的执法者引来的是怀疑与争议。公众在电视上辩论不休,对他的行为有褒有贬。这种手法后来被许多人模仿。而布鲁斯父母被枪杀时珍珠掉落的那一组慢镜头,也被无数画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
本书成为了主流漫画的一座里程碑。它氢弹般的爆炸效应震动了整个产业,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蝙蝠女瘫痪,罗宾不久就被杀死;他和超人等其他英雄的关系,从前是好友,而接下来的作者们则遵循了米勒的脚步——他们必有一战。此后二十年的蝙蝠侠漫画,都因此定下了基调——黑暗、冷酷、孤僻、不择手段。
而这正是DKR最大的副作用。很多人对米勒的作品存在着误读,仅仅被他笔下那个黑暗的世界所震撼,却忘了他在黑暗中,同时还埋藏了一丝希望,以及对希望的追求。于是他们开始模仿所谓的“黑暗”路线,却只学得些皮毛。不是要孤僻么?便让人物命犯天煞孤星,众叛亲离;不是要冷酷么?便抹去他所有的人性,让他彻底的“爱无能”;至于黑暗——还没有人能模仿米勒的黑暗,连皮毛也不能。multivac/文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