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泛亚电影的发展交流与融合:亚洲雄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22:20  新浪娱乐

  亚洲电影,尤其是以日本、韩国、香港、内地为主的东亚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时掀起了振兴的热潮;在随后兴起的全球化热潮里,亚洲电影之间也加强了相互的联系、交流,如成立于九十年代中期的韩国釜山电影节,其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优秀电影的作用;同时,它还推出了两项特别计划,一是“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而推向国际舞台,并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而帮助这些作品在韩国发行放映),二是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电影发行公司、制片人等创作合作机会)。釜山电影节虽然只是办了数年的时间,但是为韩国电影的振兴甚至亚洲电影的发展创造了不少的机会。

  成立于七十年代后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从第三届开始特别增设了“亚洲电影”单元,随后也逐渐的加强了对于亚洲电影的推广,如2003年亚洲国际电影节从香港国际电影节中独立出来,随后是亚洲电影投资展的举办,2007年又特别设置了亚洲电影大奖等。在本届的亚洲电影大奖中,就有来自于台湾、日本、香港、韩国、中国内地、印度、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地区的影片获得提名,而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即也包括了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和伊朗等地的影片,从而促进了泛亚地区电影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台湾电影研究者叶月瑜在策划“东亚银幕工业:全球化、市场化与区域发展”时提到,“学者们惯以国族电影(national cinema)的模式研究东亚电影工业。这些模式将电影工业当成自给自足的产业,受制于国家管理及特定的局部与历史条件……但随着全球政局起伏和跨国资本主义的跨散,以国家为单位的论述已难以解释跨国跨境的媒体贸易、合作与竞争。特别自1990年代以降,东亚各电影业经历了重要的结构重组变动,它们不但熬过了好莱坞的‘木马屠城’,而且得以重塑国际贸易的流向”,这些也无不指出泛亚电影在新时期的合作现象的增多与重要性。 阿木/文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