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解读赤壁之战战场(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17:38  三联生活周刊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大军初战不利后遭遇大疫,最后被迫撤军。但迫使曹军彻底覆灭的,还是黄盖的大火和乌林的最后决战。曹操既然能够发现赤壁的有利战略地位,何尝不会发现乌林的不利地形。然而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黄盖此时的假投降让气势逼人的曹操产生了松懈,而对岸却有充分的条件发动一场突然的火攻。

  在张靖龙看来,关于赤壁之战最大的错误想象就在于将战场局限于赤壁山和乌林的隔江对战。张靖龙和冯金平都认为,赤壁之战的真实战场,实际上双方大军沿着长江两岸对峙,两翼自然展开,沿江分布对峙至少数十里之遥。简而言之,赤壁之战的战场,是以今天赤壁山为中心的长江两岸绵延数十里的江岸和江面。如此一来,古人所言曹军80万大军首尾相接200里的描述便显得可以理解。而赤壁山两侧数十里众多的湖泊港汊让孙吴水军能够隐蔽地准备,然后向对岸曹军发动突然袭击。

  赤壁市的博物馆中陈列着从赤壁山及其附近发掘出来的三国时代兵器,除了铜铁剑外,最多的便是各种箭头,而最为珍贵的便是几个从赤壁山的东吴墓葬出土的青铜弩机。赤壁山出土的最精致的一个青铜弩机上,至今清晰地刻着“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的14字铭文。吕岱在赤壁之战时作为督军校尉曾经参战,黄武二年在蒲圻任镇牧,到孙吴太平元年(256年)死于任上,共在蒲圻驻军镇守达34年(其中有两年外调)。可见在赤壁之战后,孙吴占领荆州地界后,对此地军事的重视。弩机也显示出在大江作战,弓箭是最重要的武器。

  《三国志》记载,“刘表所置艨艟斗舰数以千计”,在当时条件下实属可观。与刘表同霸长江天险的孙氏政权的水军实力至少与之相当。艨艟是一种以生牛皮蒙船的小型船只,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用以冲突敌船。斗舰则是在船上设女墻,船内开女墻,采用梯级复式结构,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黄盖用艨艟舰装载易燃发火物质在夜间袭击曹军。冬月的长江边,芦苇浩荡,绵延至岸,水军和陆军混杂在狭窄的乌林地界。一旦被硫磺等物质引燃,风助火势,迅速蔓延,几乎无可逃脱。而在寒冬季节跳水求生也几乎无异于自杀。

  孙吴的另一个攻势便是在混乱中同时于乌林侧后登陆北岸。孙刘联军部队突袭曹军营寨,最终的战斗在乌林结束。很少有人意识到曹军初战退回到南岸后,其实再也没有能够登上对岸那座并不高的赤壁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