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壁》两个男人的博弈 吴宇森芦苇争执为小乔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0:15 南方人物周刊
芦苇近照/受访者提供 他以为他们的时代终于到来,没想到那已经是他们的结束 吴宇森坚持认为,应该有一场小乔到曹营里去刺杀 曹操的戏,让这个美丽女性的形象,有着更深层次的勇气和正义。可芦苇觉得这个情节并不可取,这是戏说,不是历史正剧 本刊记者 蒯乐昊 发自西安 在某个混乱的年代里,芦苇丢了他的名字。 他本姓卢,户口本从下放的农村回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卢苇的口袋里,期间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错、哪个户籍警的一走神,他从此成了“芦苇”。这个漂移不定、浪漫而又缺乏真实感的名字多少象征了他的生活状态,后来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在《活着》、《霸王别姬》、《图雅的婚事》等许多电影的片头,总让人以为是笔名。 7月10日,斥资5亿人民币的大片《赤壁》在中国两岸三地同时上映,芦苇从西安电影院的座位上站起身时,谜底到这一刻已经无声地揭晓:他的剧本最终还是被吴宇森“弃用”了。片尾的“剧本”一栏里,是吴宇森、陈汗、盛和煜(blog),没有他的名字。 这是一桩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买卖,吴宇森找到芦苇的时候已经有言在先:这个剧本可能会用,也可能不会用;芦苇这个名字可能会出现在电影片尾,也可能不出现在电影片尾;用多少,怎么用,权力都在甲方,芦苇无权过问。这是一种大陆电影史上尚无先例的合作方式,吴宇森用这种方式先后找了6位编剧,才打磨出了他心中的赤壁之战。 仿佛是应了芦苇事先的那句话,“不管吴导请了多少个编剧,写了多少版剧本,这部戏真正的编剧是吴宇森自己。”——电影最终上映时,“剧本”一栏中列着4个名字,排在第一位的是:吴宇森。 分歧是为了小乔 找到芦苇的时候,《赤壁》已经有了两个版本的剧情,剧本分别是由邹静之(blog)、王惠玲写的,而在此之前,吴宇森的太太牛春龙(blog)也早已为《赤壁》做了剧本策划。 “《赤壁》真正的编剧是吴宇森自己,我们不过是为他提供材料,提供我们的想象力,提供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而他在中间摘取他想要的东西。” “我想拍三国,已经想了18年。”吴宇森说。早在少年时代,因为家贫,看不起电影,他就经常用毛笔在玻璃上面画关云长,然后用毯子把周围盖住,拿手电筒照玻璃,人物影像像放电影一样投射在墙壁上。 人在面对自己的夙愿时总是奢侈的,影片成本达到了8000万美元。为了表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每天起码有8台机器同时开拍,有时候2000多人跑上好几天才拍成一个镜头。而在此之前,仅仅花在编剧上的费用就不是个小数目,吴宇森先后找了6位编剧,每一位都身价不菲,以10万美金计。 为了完成这次合作,芦苇研究了吴宇森拍过的所有片子,并先后数次赴京,跟吴宇森就剧情展开讨论,了解彼此的优势和想法。 芦苇的特长是正剧,他希望是在《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来写这个本子,写出历史剧庄严而恢弘的一面。吴宇森也希望他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是写什么,怎么写, 两人还是发生了分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