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壁》两个男人的博弈 吴宇森芦苇争执为小乔(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0:15 南方人物周刊
芦苇近照/受访者提供 他以为他们的时代终于到来,没想到那已经是他们的结束 而那一年周瑜33岁,赤壁一役,从决策到谋划、到实施、到完成,全是周瑜一手完成。当时到底跟曹操打不打,东吴内部意见都不统一,投降派力量很大。坚决主战的人,实际上是周瑜。 人物周刊:吴宇森找你写剧本的时候,是不是已经确立了主角要写周瑜? 芦苇:他想写周瑜和诸葛亮,但是他又不舍得赵云和张飞。 人物周刊:据说在日本和韩国市场,赵云和诸葛亮是最深入人心的三国人物,观众只买这两个人的账。也许吴宇森是出于这个考虑? 芦苇:这固然不错,但作为艺术家,你有没有自信和抱负,去塑造一个周瑜也同样让人喜欢?赵云和诸葛亮再出彩,那是罗贯中的功力,不是你的功劳。 人物周刊:换了你会怎么处理这一段? 芦苇:我肯定舍掉赵云、舍掉关羽、舍掉张飞,我的重点肯定是刻画曹操、刻画诸葛亮、刻画鲁肃。曹操攻克荆州这个政治首都以后,一口气都没歇,马上率领5000轻骑,包括自己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曹植那时才14岁,根本还是个小孩——去追击刘备。宜将剩勇追穷寇。他清楚地看到,攻占襄阳并不是目的,他知道刘备要占据江陵,刘备一旦占据江陵,就等于把荆州的武器库和水军给控制住了,这是很大的威胁。曹操清楚,占领了江陵才是事实上占领了中国的长江以北,这表现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 但是占了江陵以后,曹操整整拖延了两个月的时间,他认为天下已定,整个中国北方已经没有敌人了,南方只有一个敌人:东吴。区区小邦,5万军队,按照他的政治经验,东吴该投降了。——曹操接受过很多次投降,每次大兵压境的时候,对方投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曹操给孙权写了封信,这封信非常有名,只有几十个字,翻成白话就是:我奉旨伐荆,今率80万水军,将与足下会猎于东吴。开玩笑的口吻:我要来东吴和你一起打猎,其实是最后通牒:你赶紧投降吧!他断定东吴会投降,没想到这一回,老政治家失算了,他没想到碰上个周瑜,死不投降的硬骨头。 人物周刊:在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意义就在于,它真正确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历史学家将它作为划分三国时代的起点,按照你的说法,周瑜在其中功不可没? 芦苇:确实如此。周瑜告诉孙权:我们都可以投降,我们不过是地方官员,曹操来了我们只要投降依然可以当官。但是你不一样,你是曹的政治对手,他一定要杀掉你,你不死,东吴人心不会归顺曹操。孙权一开始态度摇摆:打又打不过,不打又不行,左右为难。 我在剧中写的是:周瑜逼着孙权去打这一仗。周瑜一看,曹操这家伙真厉害,文笔真好,开玩笑把什么都说了。周瑜回了封信,比曹操信短一半,“中原鹿肥,我准备到中原和你打猎。”其实就是应战。这封信他是背着孙权回的,孙权很生气,说东吴的主公是谁啊?是你还是我?周瑜说,我是用水军都督的名义回信的,你也可以再给他回封信,不过你要是投降的话,先把我捆起来献给曹操。这实际上就是逼宫。 观众笑场是一种智力优越感 在最后的影片中,芦苇设计的这些情节已经无影无踪,孙权回给曹操的信,是一纸空白的素笺——“要打便打,不必废话”,曹操盛怒之下,斩了来使。 促使孙权下决心攻打曹操的,换成了一场猎虎戏。“历史上孙权确实喜欢打猎,他曾经被老虎咬过臀部。”吴宇森说。他试图用打猎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年轻领袖的内心成长。而且,这场戏符合吴宇森所迷恋的画面感,也更容易为西方观众所接受——仿佛非洲部落里,男子必须猎杀一头老虎,才算完成了他的成人礼。 虽然跟吴宇森在创作理念上有不少出入,芦苇对吴依然赞誉有加,“他身上具备一个优秀电影人的许多素质。善于用人,脾气非常好,尤其懂得与他人合作。” 但芦苇并不掩饰观影后的失望。中国电影冲击历史正剧高峰的理想,又一次被证明失败了。“吴宇森挑选的演员,本身很有个人魅力,他们站着不动时很迷人,但一开口就惹观众发笑。观众发笑,其实是对电影人物产生了智力优越感。” 编剧与导演的剧情博弈,最后的胜负是不言而喻的,电影剧情的生杀予夺,权在导演。但这并不意味着编剧不可以做出自己的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6位编剧为电影的走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据说,张丰毅在看过芦苇的剧本后,认为这是最好的版本。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