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电影究竟死了吗:台湾电影曾经的光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20:02  新浪娱乐

  1、台湾电影曾经的光辉

  台湾电影最辉煌的时代有两个,都曾经令世界为之瞩目。一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另外一个则是八九十年代。前者以数量,在1960年代一度在产量上排名世界第二,文艺片、宣教片、动作片等等五花八门;而在1980-1990年代,台湾电影新浪潮一波又一波,在国际电影节上也有着良好的成绩。

  196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好转,电影业开始蓬勃发展。1962年,台湾以电影“金马奖”取代了“金爵奖”。1963年,李翰祥的黄梅调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登陆,空前轰动,台北首映创下72万多人次的最高纪录,超过同年最高卖座纪录的美国影片《十诫》几倍。与此同时,台湾第一代导演李行首次将琼瑶小说搬上银幕,于1965年拍成《婉君表妹》及《哑女情深》,开拓了国语片的广阔空间,也开启了琼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序幕。琼瑶电影、新派武侠片等先后丰富了台湾电影类型。

台湾电影究竟死了吗:台湾电影曾经的光辉
林青霞与林凤娇是台湾电影曾经的天后

  1968年,台湾电影制作量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国语片116部,台语片113部。这一年,台湾影片勇居香港票房三甲,台湾电影进入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台湾很多明星拍的第一部电影都是琼瑶电影,秦汉、胡茵梦、张艾嘉、归亚蕾(《烟雨濛濛》)、林青霞(《窗外》)无不如此,而台湾早期三大导演李行、宋存寿、白景瑞也俨然是琼瑶电影的代言人。1970年代,二林(林青霞、林凤娇)二秦(秦汉、秦祥林)银幕上下的爱情故事,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台湾电影究竟死了吗:台湾电影曾经的光辉
林青霞与秦汉、秦祥林

  1960年代开始,国民收入、人口结构、以及城乡变迁等种种社会经济变化,提供电影产业一个高度成长基础。从1965年开始至1969年为止,台湾地区的电影院增加了161间(约增加两成五),座位数增加九万七千多席(近三成),每千人拥有之戏院座位增加三点八席;同时,看电影的人数增加四千七百万(三成八),平均每人每年观影次数增加二点一次,达到十一点七次。电影映演部门的这些成长,也刺激了生产部门的进步。1965年,台湾电影出品138部,到了1969年,已经达到173部,增加35部。

  这样的成长,到了1970年,终于达到历史的最高峰。这一年里,不论电影院数(826家)、座位数(四十四万一千席)、观影人次(一亿八千万)都到达了顶点。然而,山头过后,便是下坡的时候了。电影工业度过了它的黄金年代,接着就是艰苦挣扎的开始。而将电影带近日暮时分的,便是另一种新的媒体 :电视的出现,直到新浪潮的出现,又给了台湾电影一次机会。

台湾电影究竟死了吗:台湾电影曾经的光辉
杨德昌曾凭借《一一》摘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更为当下观众所记住的台湾电影是新浪潮,与香港一样,自1970年代末期从美回国的一批电影人和本土激进派文化人士,如杨德昌、侯孝贤、张艾嘉、陈坤厚、虞戡平等人,这一波新浪潮与社会局势的巨变紧密相连,虽然数量并不很多,但清新自然的人文追求和探索,却是改变了整个的台湾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面貌,电影人、音乐人和社会活动的互动使得电影走出拳头加枕头的老套。那个时代的经典,如《童年往事》、《光阴的故事》、《青梅竹马》、《童年往事》、《策马入林》、《恐怖分子》等等,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当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和杨德昌的《一一》在欧洲电影节上获得至高荣誉的时候,既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结晶,同时也是总结,更是结束。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