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超强台风》研讨会(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11:40  新浪娱乐

  《超强台风》是中国灾难大片模式的开拓和尝试

  张宏森(剧作家,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我先代表局里面,对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研讨《超强台风》这部片子表现衷心的感谢,刚才吴部长把《超强台风》的创作背景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这部片子也是浙江电影当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在10月份刚刚结束的放映当中,虽然10月份放映的影片非常多非常紧张,《超强台风》还是获得了接近两千万的主流市场的一个电影票房,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应有的票房成绩。

  这部片子刚才很多老师也看了,有些专家提前看过了,对于它的总结,对于它的研讨,我觉得对于我们下一部国产电影当中,主流影片的一些运作和创作可能都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主要是来听各位老师在对这部片子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

  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想法,这个片子是冯小宁导演的新的电影作品,他也是中国电影创作当中非常有创意的一个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应该说他也是抱着非常强大的信心。虽然浙江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条件,因为毕竟还是在一定的预算框架之内,因此他在一定的预算框架之内做出一些超预算的电影状态来,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

  这部片子我们看完了之后,当时应该说有兴奋,也有不足的一些总结,我们兴奋的是觉得这样一个主流题材的影片,能够纳入类型片的一个框架当中来思考、来运作、来尝试,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电影工作者的一个主动性的进步。它是借鉴了很多灾难片、类型片这样的一些样式,和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我们要表达的核心价值相结合,借助了一些灾难片、类型片的一些外壳,来打造成一个试图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在视听冲击上,在外在形态上对观众有吸引力的一部主流影片,我觉得这种意识和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从这个片子创作之初,冯小宁就进入了外部形态的设计当中,就是怎么样把外部形态要组成一个灾难片,或者类型片的一个外壳,做了很多的一些努力,也做了很多的思考。具备这种意识,可能对我们今后的电影创作就是一个进步。第二点就是我觉得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在中国特色的制片条件之下,我们还是尽了很多的努力,努力在预算范围之内做出一些超预算的一些成果。

  大家目前看到的这部影片,大家都在揣测这个成本是多少钱,实际上它的拍摄成本大概最后是1800万到2000万,因为我们看过很多国外的类型大片,像近期的《后天》、《龙卷风》这些,这些都是在两千美金以上的制作成本来做的。所以在中国背景的制片条件下,我们也做一些追赶世界范围内大片形态的一些作品,看出了我们创作者在其中所付出的艰巨的努力。我不懂技术,这个片子电脑用的量并不是多么的高,我听说是用传统的一些手法和现在的高科技电脑相结合,冯小宁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冯小宁的好处就是在技术方面比较灵通,过去我们曾经看过他兼编剧、导演、美术、剪辑、摄影、道具,于是他就发挥了这方面的特长,在中国特色的制片条件之下做了很多中国特色大片模式的一些开拓和尝试。

  虽然这种开拓和尝试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当中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挑剔,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盲目的追从美国的大片路线是不可能的,中国电影有中国电影的制片模式,有中国的国情背景和经济条件制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高科技手段扩展我们的传统优势,我觉得这是中国大片的发展过程当中,是在现行阶段需要遵循的一条道路。

  第三,在这个影片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就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文艺创作的很多成果,或者文艺观念的很多改造与创新,这个片子当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道主义的情怀,我们觉得在现实创作当中,就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回归和深化,其中人道主义在里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再把这个拿出来,把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些富有成果的一些观念和思维方式,也运用进来了,所以这部片子,我觉得在有些人物或者故事的模型上,我觉得还是点燃了很多人道主义的情怀,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我对这部片子最大的忧虑和担心在于,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题材,我们首先想到它的外壳,我们想到了在中国制片条件下,我们怎么采取中国的步骤和方法,来打造这样一个外壳。但是,我觉得艺术的核心还是在于根本、内核,就是说如何营造一个特别漂亮的戏剧的结构主体,如何营造一个漂亮的故事,我觉得我们在这个剧本当中,包括如何创造一个永恒的形象,就是这些最基本、永恒的命题,对于这个电影来说仍然是一种拷问。

  我也注意到了网上朋友对这个影片的反应,大概有些不满足吧还是停留在对戏剧的结构中,或者对形象主体,或者对故事本体的一些疑问,这个时候我们仔细想一想,在灾难片成功的类型当中,比如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最近看的《后天》,大家就觉得在故事系统的运作,以及在人物形象的运作,其实下的工夫是非常深的。在这一方面,我就想要指出来,我们这个片子在注重外在形态打造的同时,可能在内核的想象和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非常粗糙的,或者说还有一些不是那么太技巧的地方,这些地方一会儿请各位专家和老师分析,这是我对这个片子感到的一个遗憾。

  另外我谈一个引申的话题,确实电影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致,是它的一个产业要求、工业标准,所以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其实我觉得要做到一个不可代替,比如说导演不可代替编剧的工作,摄影不可代替导演的工作,导演不可代替摄影的工作,这个分工的精细是当代世界电影工业的分工标准,也是一个当代事业电影工业的一个产业标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候导演的精力是有限的,导演在做的各个系统的整合能力,是一个整合的工作,或者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把自己运作到一个独特的地位上,不可能替代一些工种或者行业。

  因此小宁在以前提倡的身兼数职的做法和今天的分工明细也面临着拷问。昨天我看南方周末采访陈凯歌,他在谈梅兰芳的时候,他得出世界上没有独角戏,他是一个合作的,是一个在分工非常精细,非常严密的合作条件下的一种过程。我觉得这个片子就是在本体方面看与这个模式有点问题。

  更多的,更细致的一些艺术分析,就交给各位专家、老师了,我就做这样一个开场。

  另外关于国产电影我简单说两句。国产电影今年的情况还是在创作规模上和去年保持着差不多的一个规模,仍然是在400部上下的规模上,但是今年国产影片的票房比去年增长的幅度高一些。我们比较欣喜地看到第一次以较大优势战胜了美国影片,所以今年的战胜是值得尊敬的,以前都是出现49%、50%这么一个比例,今年是以较大优势战胜,但是如何实现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在开会之前,我跟孙庆的交谈,就是今天的电影如何发展中国文化品格的不丧失,不磨灭,这个仍然是一个紧张的任务,现在不做产业肯定不行,电影院必须要建,电影事业比如要增容,但是电影文化在这个增容和扩张的当中又要捍卫应有的尊严和品德,任务非常繁重,希望各位老师多看国产电影,多批评,多献策。

  我们还是有信心,在我们五年之内,中国电影达到一万块银幕,如果我们有了一万块银幕,有了100亿票房的时候,我们的市场就可以细分,我们就可以认真探索一下中国电影在艺术方面的一些各种走向,现在处在一个原始,步履比较匆忙,所以更希望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超强台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