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关于《梅兰芳》的表演
大明星参演的作品,总是能激起观众评说演技的兴趣,《梅兰芳》也不例外。一来、表演本身就是一门见仁见智的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奥斯卡()评委会,都有自己的赢家;二来、演员的星光越强,拭去观众心中既定形象进入角色的难度就越大,也就越容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也不能免俗,下面就来谈谈各位名角的演技吧。
余少群(blog)与黎明(听歌)。两位梅兰芳的扮演者,目前呈现出“褒小斥大”的舆论趋向。我承认在第一遍观影时,外形更接近梅先生的余少群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没什么演技,所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何况在这样一个名导坐镇、大腕云集的剧组里,少年梅兰芳的如履薄冰,想必作为一介新人的他,戏里戏外、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吧?总之,这个小演员颇有前途,在调整自己的阴柔气质而力争更持重的方面完成得比较好,但“天才”、“戏精”之类捧上天的言论未免有点过头。
黎明的表现很棒!第一遍没看出来,越看越有味儿,越琢磨越精彩。我同意“还不如让余少群从头演到尾”的观点,因为由一个演员完成会让影片看上去更连贯,而且现在的化妆技术也不是跟不上;但是即便余少群来演,我看也未必能做到黎明现在的程度。梅先生谦和谨慎、与人为善是出了名的,黎明的表演也得此神韵,正如有人批评的那样“无论跟哪个配角对阵,都像是在给对方搭戏”,其实梅先生恰恰是这么个成人之美的善良人。
客观地说,陈凯歌有多谨慎,黎明就有多谨慎——他抛弃自我而成为导演的化身,成为剧中的梅兰芳,用表情并不丰富的演技,把略嫌不谙世事的艺术家的那份脱俗与儒雅,从内向外、从容不迫地渗出来,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可惜他所扮演的那个人的地位与艺术成就,注定了他的演技要饱受争议,留给时间和人民去评断吧,……我的确是被感染了。从本人的特质上看,黎明或许不具备张国荣( 听歌)燃烧生命的耀眼,但他的表演不是火而是水。
王学圻。似乎是公认的全片演技第一人,但我觉得有点过,北京口音的问题,为京腔而京腔的痕迹还是能听出来。不可否认他的表现非常出彩,但是这与“十三燕”角色本身的丰满分不开:他对梅兰芳既有爷爷对孙子的关爱、又有师长对学生的一丝不苟,既有主角对配角的不可一世、又有守旧派对改革派的恐惧,自负又自卑,明察秋毫又难得糊涂。当然角色讨巧归讨巧,王也对得起这个角色,所以说他的演技是《梅兰芳》的一大亮点,没人敢反对。个人感觉就是“(常四爷+庞太监)/2”,有趣有新意。
陈红( 听歌 blog)。似乎也稍有口音问题,同样微微有些为京腔而京腔,其实已经很好了。当陈红以玄色旗袍的黄脸婆造型去找孟小冬的时候,反而有机会细品她的演技,较之从前有很大突破,曾经的都市现代女性彻底化身时代剧的绝望主妇,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么?我想陈红参演《梅兰芳》所顶着的压力或许比陈凯歌还要大吧?导演老婆啊、上海人演北京人什么的,都不如“她是《无极()》(blog)的制片”这层负面印象杀伤力大。说句公道话,陈红这次的表演是令人信服的,当然,跟《画皮》之于赵薇(听歌)的情况相似,角色本身也容易引发好感。
福芝芳的角色从第二段到第三段的转变巨大,前面是有点霸道、矫情的小妇人,后面转型乱世中相夫教子的持家主妇。导演似乎没打算着力塑造她,毕竟是《梅兰芳》,所以会感觉在她向孟小冬吐露心声、把丈夫支往美国之后陡然大气起来——好莱坞传记片塑造一个女性突然有了责任感,最常规的方法是来一组生产戏,过程痛苦,结尾凝视着新生儿突然母性光辉一发不可收拾。而《梅兰芳》里福芝芳的转变貌似没来得及交待,很可惜。
章子怡()。章子怡在片中的表现就是两个字,精确。当她在转身的一刹那滴下那滴眼泪的时候,真让人感动得没话说——不是为剧情,而是章子怡对表演这项技术的控制力已经细致入微到这个地步了!其实孟小冬与《艺伎回忆录》的“小百合”十分相像,虽然一个为艺术一个为爱情,但隐忍的特质近似,加之第三者的身份并不讨好且戏份不多,被大量观众看完即忘也就在所难免,但是作为一个“女配角”,章子怡恰到好处。
另一处让我佩服她的地方在于:看《梅兰芳》之前曾经读到过对孙红雷的采访,孙说剧组上下团结一心、工作结束后亲如一家、但在艺术创作上一丝不苟……;然后他提到章子怡在收工之后就变回了《我的父亲母亲》时代的小妹妹,可是在片场却敢于质疑他“演的不对,我觉得你演过了”。当时我还以为这不过又是一条炒作,可是在看过影片之后,真得对拍戏时身处庐山之中的章子怡能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而表示钦佩。
——因为孙红雷的确是演过了,太过了,一发不可收拾。全组上下无不“收”着演,唯独孙红雷努力地“放”,本来邱如白的赌徒气质、霸气、对艺术的狂热是有足够的理由让他这样去诠释的,但对比其他各位的玲珑圆润,尽管孙红雷真的很投入、却一下子“各色”起来,特别是在男一号的戏路只可能含蓄内敛、不可能有其他演绎方式的情况下。
中日两位疯狂粉丝或许可以那样处理,但是孙红雷不应该,因为他的戏份太重。可他对自己的发挥却未加限制,从辞职的一幕开始便初露端倪,到抗战期间已然失控——上了老妆之后的肢体语言最是太可怕,以至透出一股滑稽:本来就已经抢主角的戏抢到不能忍,还要“帕金森”似的蹒跚着、哆嗦着不停地加料……,您以为您是《玫瑰人生()》的玛丽昂??歌蒂亚啊!?正如一个好球员具备阅读比赛的能力一样,好演员也该如此——章子怡在这方面就无懈可击,而孙红雷的表演则让《梅兰芳》变成了《梅兰芳和他的经纪人》。于是,站在旁边彻底“捧哏”的英达老师尽管角色类型突破不大,却倍显亲切可爱。
另外老实交待一下,由于我不懂京剧,所以台上的演技孰优孰劣实在看不出来,干脆跳过不表。万幸陈凯歌导演把京剧“翻译”成电影的能力极佳,再加上《汾河湾》、《过五关》、《定军山》、《黛玉葬花》、《梅龙镇》等名段耳熟能详,所以毫无理解障碍。
八、关于《梅兰芳》的其他技术环节
篇幅冗长是舆论对《梅兰芳》的另一项指摘。我的感觉恰恰相反,不是长了,而是短了!我理解出于商业考虑不可能进一步展开,但本片在流畅性上的瑕疵与其说拖沓,不如说“过饱和”——想说的太多,时间又太少。因此,我倒希望将来在DVD里出一个导演剪辑版,不慌不忙地把现在很多忍痛割爱、语焉不详的环节交待得更清楚、更从容。
其他各部门,艺术指导、服装设计乃至历史考据,在梅葆玖顾问监军之下缤纷绚烂、天衣无缝;摄影有镜头感一流的陈凯歌压阵;唯一令人不太满意的是配乐,录音效果非常好,但配乐实在一塌糊涂:不该起的起、不该停的停,没有带入、没有抽离,完全没能发挥电影配乐应有的“角色”的功用,显得特别“电视剧”。……总之,值得改进之处并非没有、而且不少,但《梅兰芳》整体的秀逸优雅不容置疑,所以我给了85分。
写到这里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最后建议陈凯歌导演冷静一段时间不去想《梅兰芳》,然后回炉重剪一个最合自己心意的版本,再好好找一家北美发行方——米拉迈克斯或福克斯探照灯最佳(焦点、索尼经典、韦恩斯坦三家,都不是特别推荐),明年9月份以多伦多电影节作为起点,在北美地区认真地宣传推广一番,复数的奥斯卡提名并非痴人说梦(最好能再说服电影局,同时作为明年的奥斯卡外语片奖参赛选手代表内地出征)。因为即使老外看不懂《梅兰芳》这篇审时的论文,也会承认《梅兰芳》这部动人的杰作。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