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人的高考回忆
孙海英:当年高考数学只考了9分
虽然在片中饰演的是对高考有抵触情绪的农场场长,但孙海英本人却是一直怀着一个大学梦,“我一直想考大学,但是那时候已经是个角儿了,有汇演任务,团里不让我考。领导对我说,‘你自己已经是‘大学老师’了,还考什么?’”
不过孙海英还是走进了高考考场:“1977年我参加了高考,不过因为平时要工作,只有半个月准备时间,所以成绩啊挺可笑的。中文最高,59分,历史39分、政治19分,数学最低,只有9分,都没及格呢。”没有机会上大学,也是孙海英的一大遗憾。
江海洋:高考改变了“第五代”命运
江海洋参加高考时23岁,初中没读完就遇到了停课。他感慨地说:“我们经历了想读书而读不到的时代,大家对知识非常渴望,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就像是人生看到了曙光。如果说我们和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同,我想最大的也许就是对自己负责。”
而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则是偶然,他报考的初衷只是想读书。他说,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演员,他本来也想报考表演系,但父亲说他长得没特点,又太理性,而报考导演系则有年龄优势。入校后,江海洋担任了班里的团支部书记,陈凯歌是班长,田壮壮是党小组组长,张艺谋则在摄影系,这帮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日后成为蜚声国际影坛的“第五代”。江海洋感慨:“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们这批人的命运完全无法想象,当时陈凯歌还是北影印刷厂的工人,张艺谋还在国棉厂。”
据他回忆,读书时陈凯歌和张艺谋就令人印象深刻。“陈凯歌那时候看问题就很大气,英语好,诗词和古代历史都很好。而张艺谋虽然和我们不同系,但和我们很熟。他能走到今天绝不是偶然的。我记得那时候他就在床底下放了一个铁铸的摄影机,没事的时候就端着这个很沉的家伙在屋里走位。他告诉我,这样练,真拍的时候手才不会抖。还有件事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他突然找我,说看了个小说想改编成电影,叫我参谋参谋。我挺惊讶的,心想他不是学摄影的嘛?他很有想法,知道自己追求什么。”
王学兵周显欣:道路选择多,心态很轻松
在片中,王学兵扮演的连长参加高考答了卷,但没有交,选择了留在东北。而王学兵本人则是考取了上戏。他说:“我们的高考肯定和1977年不一样,可能唯一相同的是心情,既期待又有些害怕。现在你可以选择的路很多。”
而有“小巩俐”之称的周显欣对高考的记忆也很轻松,她不仅是医科大学的学士,还是戏剧学院的硕士。她说,自己1996年高考的时候心态很轻松。“考试前一天我就不看书了,洗个澡早早睡了,第二天考了又洗了个澡,就是因为心态好,所以考得也很好。” 本组稿件由本报特派记者卫昕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