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独立年代:陈可辛香港突围大史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8日18:07  新浪娱乐
独立年代:陈可辛香港突围大史记

陈可辛从小跟父亲混片场,但他更喜欢做监制

独立年代:陈可辛香港突围大史记

陈可辛凭《甜蜜蜜》和《投名状》两次横扫金像奖

独立年代:陈可辛香港突围大史记

陈铜民曾不支持儿子念电影,但陈可辛用成绩打消了父亲的担心

独立年代:陈可辛香港突围大史记
陈可辛:从香港突围到内地

  独立年代:陈可辛香港突围大史记

  采访:魏君子 撰文:竹聿名

  1992年,陈可辛与曾志伟等人成立了UFO电影公司,制作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影片,正是人生得意风光无限时。同年,黄建新在内地拍摄了获奖无数的《站直了,别趴下》,于冬则还在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念书,那时候,陈德森已经离开了成龙助理位置,和陈可辛还不算认识……

  在别人眼中,陈可辛天生电影命。但其实,这条路是他闯出来的。

  陈可辛父亲陈铜民是泰国华侨,五十年代流行华侨归国,陈铜民便回到北京念电影,60年代辗转去到香港,并且生下了陈可辛。在香港,陈铜民顺理成章到长城、风凰左派爱国电影公司工作,之后转投国泰、邵氏公司做编剧和宣传,那些年,小小年纪的陈可辛帮父亲拎公文包,在片场到处转悠。70年代,一直梦想做导演的陈铜民咬牙离开电影公司,在外独立制片,资金缺乏,儿子陈可辛成了他几部电影的童星。

  十二岁时候,父亲事业不如意,决定举家搬迁泰国,陈可辛无法接受,向父母表明自己是香港人,不愿同去,结果抗议无效,陈可辛之后便用行动来“反抗”——在泰国六年他只读国际学校,一到暑假就跑回香港。至今,他只会说泰文,不会写不会看。

  从小跟父亲到邵氏等片场玩的陈可辛一直对父亲崇拜有加,但父亲却不愿儿子读电影,认为没前途,18岁时候儿子到美国洛杉矶读书,他希望儿子读酒店管理,陈可辛听话,结果闷得不行,第二年自己就换成了电影课程。其实陈可辛一直没毕业,因为1983年他跑回香港到嘉禾做暑假工,结果一做就再也舍不得走。

  香港时光

  陈可辛凭借流利的英文和泰文在嘉禾做翻译,后来顺带做起了助理制片,偶尔还客串客串电影,做《龙兄虎弟》制片结实了曾志伟,两人一见如故。1987年曾志伟与嘉禾反目,被迫离开自立门户,曾志伟顺便也把想做导演的陈可辛“诱骗”了出来。

  四年后,陈可辛才正式做了导演,他首部执导的影片《双城故事》帮老板曾志伟夺得了金像奖影帝。之后,充满理想的两人合伙成立UFO(电影人),“其实意思就是电影人联合的电影人的组织”在UFO期间,陈可辛拍摄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作品,如《新难兄难弟》、《流氓医生》《金枝玉叶》《甜蜜蜜》、《风尘三侠》等等,引领都市爱情风潮,令人刮目相看。可是始终UFO这个兄弟班底,人人平等,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因为没有话事人,每个人都摆不平,结果要分开”。

  大制片家

  陈可辛对爱情电影独到的见解和手法吸引了斯皮尔伯格夫妇注意,1999年,斯皮尔伯格邀请陈可辛到好莱坞拍戏,遭遇UFO散伙打击正是低落的陈可辛答应下来,回到他读书的地方拍了西片《情书》。

  在香港同行眼中,陈可辛冲出香港进军好莱坞,风光无限,但陈可辛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当时十分失意,是逃到美国,是为了重拾信心才回来。

  2000年,陈可辛回到香港。经过这几年远征博览、深究细学,陈可辛眼界大开进步神速,此时的他不再局限于香港本土,也不再局限于如何制作一部好电影,而是越发精于对电影成本、发行、回收通盘考虑,市场的嗅觉、洞察力、判断力都有了飞跃进步,极具大制片家风范。

  野心勃勃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他,开始实施一系列计划,他铺设亚洲发行网络,联合各地电影势力制片,与陈德森导演成立放眼亚洲的“Applause Pictures”。不出陈可辛所料,Applause创业作《晚娘》一炮而红,之后联合各地资金拍摄《春逝》、《三更》《见鬼》等系列亚洲成绩突出,本土题材《金鸡》系列也都叫好叫座,公司业绩令人惊喜。

  正在这欣欣向荣之际,意外发生了……

  挥师北京

  陈可辛父亲在北京念电影课时,陈可辛还没出生,不曾想到,50年后他也回来了。

  2005年,一次找上门的意外让陈可辛重新回到了内地,也重新认识了内地市场。“现在回头看一部一部很有计划,但是确实不是。《如果o爱》只是意外,整个是天映跟香港无线他们积累多年的基金,一直没有花,所以想试试歌舞片。我说好,就拍歌舞片。很多人以为是我想拍歌舞片,其实是无线的基金想拍歌舞片。这么多年,《如果o爱》是自己公司第一次没投资的,等于受雇,有分红,但没有主导权。”

  《如果o爱》让陈可辛看到内地市场的广阔,他有心在内地扎根发展“我为什么来到内地市场,当然因为这个市场大,这个市场更长久,不用不停的跑去美国拍戏、搞亚洲电影。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能继续拍电影,这个地方肯定发展会很好,而且有很多比较有深度的人文电影,观众都能看,因为这里的观众量是够的。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每个地方电影能发展,都有很好的本土市场。现在内地这个市场是很健康在发展,作为一个电影人,尤其是华语电影人不来这边是不可能。”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北京的陈可辛与黄建新惺惺相惜肝胆相照,2007年,两人合作了《门徒》《投名状》两部重量级电影,影片票房创下佳绩,横扫了华语各大电影奖项。愉快的合作也让两人看好前程、激发雄心,兄弟两人决定再联手完成一件大事……

独立年代:陈可辛香港突围大史记
黄建新和陈可辛惺惺相惜

  陈可辛眼中的世界

  1,港仔多情:我一定得回香港

  我是一个很道地的香港人,而且我对香港的情感,我敢说比大部分的香港人还重。我从小就离开了香港,11、12岁。华桥为什么那么爱国?每次革命每次都是华侨的钱,一个中国人离井别乡的时候,会特别爱那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对你来讲是很浪漫和遥远的东西。我在80年代去了美国之后,当时也是香港最好的时候,我觉得我一定得回香港。

  2,UFO:他们觉得不像港产片

  当年我们在香港拍UFO的电影他们觉得不像香港片,都觉得很崇洋。UFO的特色是很爱香港的人。不是对张之亮导演的不尊敬,经典的UFO电影,或者是典型的UFO电影,其实是我跟李志毅合作的开始,我们当时两个人的合作是如鱼得水,真的是互补很厉害,很多东西我喜欢的,我刚才说香港的核心思想,就是50年代出生的人,70年代长大,80年代回香港发展的,新浪潮那一代,他年纪比我大,他偏偏在大学里面熬了十几年,在加拿大冰封了十几年,他回香港跟我一样的时间,他年纪比我大十年,我有那个概念,但是我足够那个年代的认知,我把我想拍的东西确实写出来拍出来。

   

     3,捍卫港片:先留在擂台上

  我现在对“香港片”这几个字特别怀疑,究竟什么是香港片?包括《十月围城》、《投名状》,都没有那么强烈的香港意识。我觉得我要捍卫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继续留在这个擂台上!继续拍电影是我们电影人最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之后,才能捍卫港片或者其他什么。

  我为什么来到内地市场,当然因为这个市场大,这个市场更长久,更长远,不用不停的跑,去美国拍戏,要搞亚洲电影,其实都是为了能继续拍电影,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每个地方电影能发展,都有很好的本土市场。美国电影为什么这么强,在二战后,它是最强最有购买力的国家,他能用最多的钱买技术,拍本土的电影,他的东西最好看,全世界变成给美国文化攻击了。它宣扬的是美国文化,不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他们也是主旋律,不是政府的行为,是民间的行为,商业的行为。现在内地这个市场是很健康在发展,作为一个电影人,尤其是华语电影人不来这边是不可能。

  4,香港市场:得讨好八个不同的地方

  香港电影人也好,中国电影人也好,以前我们最大的悲哀,或者是最大的缺陷,就是我们没有一个本土市场,而本土市场的是电影发展和进步最坚强的后盾。我觉得电影好得先谢谢观众,不是谢谢导演。没有观众的水平,电影是好不起来,电影是为观众拍。除了艺术电影、文艺片。在商业片里面,观众不好的话,电影是好不起来。韩国电影为什么好,韩国的观众是有水平,全世界电影越来越快,它整部电影很慢,一个屏幕可以讲两个多小时的电影。

  当时看几部韩国电影,不一定是很好的电影,但是你觉得他们的观众能接受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幸福。而且这种东西,肯定得在语言文化相同才能够做得到。香港电影恰恰相反,香港电影得讨好八个不同的地方,文化、语言不相容的话,只能用表面的东西吸引,动作也好,什么东西都得快,要是听都听不懂的话,结果只能拍鬼片。

   

     5,香港精神:80后都不是香港人

  所谓的香港精神也最多十几年,香港形成这个所谓价值观这个中心思想就是70、80年代,90年代开始已经没落了。所以80后的人都不是香港人了,香港人只有50、60年代出生的,才是我们说的香港精神、港产片的精神。这些人已经都40岁以上,20几岁其实不是,地域上是香港人,精神上已经不是我们概念上的香港人。

  对我来讲,叶念琛、彭浩翔都不是香港人,跟我都聊不上天的。我现在讲中心香港精神,70后,其实已经有很大的代沟。

   

     6,香港编剧:就那十几个

  我没有签香港三分之二编剧。香港的编剧都是自由身的,每个编剧都是跟八家公司写,今天去这边聊,下午去那边聊。剩下来的编剧就那十来个。香港还是个集体创作,跟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编剧回去写三个月之后就交了剧本给你,香港的编剧弄个剧本三个月,每天都坐着跟你一起聊,你叫他回去写,他还要不停跟你聊,他不希望写出来你不喜欢。每年用6、7个编剧很简单的事,一年6、7个编剧已经是香港三分之二的编剧了,其实就这么回事。

  7,进军内地:最后一部用香港副导演

  其实我熟悉还是香港团队,我每次都希望多点用内地的团队,《十月围城》将是最后一部用香港副导演的电影了。我常觉得我们一帮香港人在这里做一些文化的东西主要是给内地的。现在整个团队就30个香港人,自己又不好好讲国语,600个人都不知道你们在干嘛,30个人再怎么快也带动不了团队。摄影师、副导演也好都应该用内地的,不然的话很难混为一体。

  8,好莱坞:近几年也太烂了

  我以前很喜欢好莱坞,这十几二十年很讨厌好莱坞,我在做亚洲合拍,包括我现在来大陆拍电影,都是要想抗衡好莱坞。前两天我在台湾,有个台湾观众说我们不应该矫枉过正,不应该一直骂,我没有骂,我就是在美国念书长大的,我以前喜欢好莱坞喜欢的不得了,基本上对于好莱坞是崇拜的,但近几年好莱坞也太烂了。我们一路要抗衡美国那么不自爱的一个行业,就像《投名状》所讲的那样,权力到最后一定是腐败的,当你有了全世界的观众,你肯定是腐败的,好莱坞就是这样。

   

    9,打破内地名导制度

  内地市场是很特殊的市场,你也不能用外面的惯例说是这样这样,名导演的效应全世界都没有,只有在内地有,包括斯皮尔伯格都没有冯小刚常胜将军的记录。内地名导还不只冯小刚一个,如果我不是陈可辛导演,肯定不能拿到今天的资源。所以我也在享受内地名导的制度。我是决心把这个制度打破的。

   

     10,做监制:做监制做出感情

  我做监制已经做出感情来了。做监制对我来讲,这些琐碎的事情跟谈剧本一样兴奋,谈宣传的策略对我来讲不是很苦的事情,这些都是创作的事情。谁都喜欢做导演,但是我做导演的压力是很大的。只做导演对我个人来讲不健康,我做监制多忙还能回家,我做导演就会把情绪带回家了。

  我曾经跟一个导演谈过,我一辈子的梦想还没有做到,如果有一天在香港金马奖、金像奖上台拿一个最佳导演的奖,而那个戏不是我导的,我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监制,这个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