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想年代: “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8日18:07  新浪娱乐
理想年代:“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十月围城》是“人人”的第一枚核弹头,超豪华阵容令海报十分拥挤。

理想年代:“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十月围城》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

  理想年代: “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采访\撰文:魏君子

  我从来不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贬义,我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理想了。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就是观众的电影。

——陈可辛

  2009年是博纳成立十周年,于冬认为也可以叫做创业十年。博纳以发行起家,第一部就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我跟黄导也不熟,就托一个朋友约他在昆仑饭店,说这个片子我很喜欢,我愿意比别加多出一倍的价钱,给我一个机会。黄导很感动,说片子是浙江电视台投的钱,他跟厂长说一下,尽量给我牵上线。就这样我赚到了第一桶金,与黄建新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认识陈可辛之前,于冬已经对他推崇备至,“97年看了《甜蜜蜜》,这个片子让我有一种灵魂出壳的感觉,绝对是爱情片的经典。”2005年,陈可辛到内地拍《如果o爱》,于冬主动跟陈可辛谈合作,专门去片场看他拍戏。后来的《投名状》,因为是于冬与中影集团联合投的片子,在发行当中,陈可辛与于冬有了更紧密的接触,于冬发现陈可辛无论做戏,还是做生意都非常严谨,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我记得特别清楚,《投名状》获金像奖当晚的派对上,我拉着陈可辛、尔冬升说,咱们一起合作的《门徒》也获奖了,以后还要合作该怎么做,他们觉得我很真诚,也很感动。自此之后,我和陈可辛开始策划‘人人电影’的工作了。”

  于冬与陈可辛、黄建新筹划成立“人人电影”之时,正值金融危机爆发,“我记得当时跟陈可辛签了一份一页纸的文件,内容很简单,其实就是我的一个承诺,但金融危机]对基金、投行、风险投资这帮人的打击太大了,雷曼兄弟都倒了,当时答应我的这些投资人瞬间没了。但我有一个信念,我跟陈可辛很坦诚地谈,我不是骗你,不会没钱冒充有钱,现在确实是这种情况,‘人人电影’不是说大家今天拍脑门想干就干,毕竟反复谈这么多次了,想法都是对的,只是因为资金的问题,所以我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事情往前推进。我看好你,也看好未来的市场,也看好我们的理念和想法。”

  如今,即将公映,“人人电影”也得以正式高调亮相,究竟“人人电影”有何理念,能让于冬砸锅卖铁也要投资呢?在中国电影产业领域,“人人电影”的出现会带来什么新模式呢?陈可辛于冬黄建新对话新浪娱乐,铁三角独家揭秘“人人电影”……

  一,架构:梦工厂与环球?

  陈可辛(人人电影):

  “人人”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电影会给博纳发行,无论这十几部电影是多少个亿,都有10%是博纳的,等于是博纳的利润。博纳还有我们电影的股权,也是“人人”的股东。作为股东,于冬的义务得帮我出去找钱,这些钱有的不是他的,这部电影就有好多投资方。他也占分成的比例,“人人”无论赚多少钱,他们也是有一半的。博纳拥有“人人”所有电影的发行权,这是他最看得重的一块。站在这个立场上大家是互补的,我们是制作,他们是发行,而且博纳也是跟香港电影合作最多的一个发行公司。其实“人人”跟“博纳”的关系更像斯皮尔伯格与环球

  于冬(博纳国际):

  从博纳的理念来讲,我希望有一个“梦工厂”。但“人人”不单纯是一个博纳的制作公司,它是有版权的,将来会成为独立出品方,做一系列有质量的商业电影。《十月围城》是今年年度最大的制作,也是最有市场号召力的一部大片。陈可辛之前很抗拒进入内地市场,他的一个理念就是坚守到香港电影最后一刻,但是通过《如果爱》和《投名状》的合作,他发现香港影在内地拍华语片,对于香港电影工业来讲是一个再生。现在陈可辛在北京开始谈各种人,包括内地的导演、新导演、编剧人才,开始很有意识地在建立这样一个构架。

  二,分工:铁三角如何各司其职?

  于冬:

  “人人”是专业电影人的优质组合,我们三人摆一块,肯定是各有分工的。可辛是好导演,好创作人;建新也是好导演,但是更擅长制作和管理,包括对内地所有制作环节的人脉,还有经验,他做过很多好莱坞与内地合拍电影的监制;我是十年拎着拷贝跑市场,对内地市场最熟悉,然后又投资。所以我们三个人既是资金的基本结合,同时也是个人有分工的组合。

  陈可辛:

  其实也没怎么分工,我想到一个题材就跟黄建新聊。《投名状》他的帮助不只是在剧组的调动、协调上,还有在创作上。黄导磨合性很强,他永远能够把最好的东西给你,而是是顺着你的方向把最好的给你。很多时候跟他谈剧本,他就会在这个文化里面找到跟你要的对等的东西扔给你。所以在创作上他帮助很大,尤其是很多对白,编剧永远写不出来,他一句对白几个字就把整个情绪写出来。我跟他的创作是特别对的。

  黄建新:

  我们基本上一件事一块做,常常为一部电影陷进5、6个月在剧本里,都希望开始的基础比较好。其实陈导在监制和更大的亚洲市场控制方面比我强,因为他很早就开始搞了。我在制作方面比较擅长。将来会各有倾向,但目前还在一起做。

  三,投资:不跟圈外打交道?

  陈可辛:

  做《投名状》后期的时候,感觉中国电影改变得太快,就想在内地做工作室,后来又想,工作室是不够的,太被动,完全没有独立权。所以就想到做“人人”,当时也没决定是跟博纳合作,只想跟黄导一起做一个公司。也有很多人愿意投资,我们叫做圈外的钱,内地是特别多的。但是我一辈子的原则就是不跟圈外打交道,圈外的钱有三个不好的地方,第一他们不懂,第二目标不明确,第三没有责任。很多时候他觉得是投资方,会给不合理的要求;你说不行,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不行,结果赚钱他可能觉得应该赚更多,亏本可能觉得你骗他,因为他没有标准。还有就是目标不明确,随时可以走,他没有责任,也没有必要留在这个圈里。我永远觉得用这个圈内流转的钱是最保险的。理论上用戏院的,发行人的,或者是音像的,这些钱投到电影是互利的。

  “人人电影”成立这两年学到很多,一些海外的经验,根本没用的,很多投资的模式,包括现在这次的5大广电都没有前科可借的,是全世界都没有的。原来我不是说别找圈外钱吗?但是我没想到那么不需要圈外钱,每部戏决定要拍的时候,钱多到可以拍两部戏,来的基本上带钱以外,还带资源。资源这个东西,在这两年来讲,做完一部《十月围城》发现,两三个年都用不完。

  四,盈利:《十月围城》肯定能在30%以上?

  陈可辛:

  《十月围城》我是算过这个戏能赚多少钱,我一直在说,商业的模式是什么呢?除了拍戏的题材,除了宣发的方案,更重要是回收的保障。而且回收不只是说你赚多少钱,是真的钱回到口袋里面。很多电影说很赚钱,但老板都亏本,就是中间人赚。所以我们希望很明确给你看整个帐,都能回去30—50%,这个回报对今天的经济来讲不得了。我觉得《十月围城》肯定能在30%以上的。

  那么庞大的资金还能有30%利润!其实就是你要算不只是内地需要花多少,还有怎么平衡内地、香港跟台湾,甚至东南亚——我们先不算欧美,日韩。我觉得还是尽量想把大中华市场打开。老外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了,有些戏在内地两亿三个亿的票房,在香港可能就几百万。《风声》很好看,香港也就200万,已经算是做得不错了。到现在为止《投名状》、《十月围城》三个地方都卖钱。东南亚卖的价钱也很好,新马泰、印尼、菲律宾都卖的很好。我们利用了传统香港的大片,再加上内地的方法,在内地大家不会觉得那么港片,但是在香港还是港片,在东南亚还是港片,这个怎么平衡,很难说得清楚。反正你在选题材和放演员进去的时候要很小心。

  五,计划:3年15部电影?

  陈可辛:

  3年15部电影,绝对做得了。电影3年的意思,其实等于5年——3年制作再发行,前面一年,后面一年,等于是5年。表面来看,现在好像还只有一部戏,但是我们12月份会拍一部戏。然后明年3月会拍,但可能跟之前公布的片单不一样。3月份是片单里面的,12月份最先拍的反而不是。有的时候每一部戏都不能依着你的时间表去完成,不是一张海报和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12月份先拍的戏导演是谷德昭,这个戏讲两个古装大侠退休的故事,其实就是蝙蝠侠跟蜘蛛侠,一男一女,要退休了,怎么做回正常人,这样的喜剧。人家老外都是看了二三十年的漫画才敢拿来拍,你在美国无缘无故拍任何的侠都没有人认,必须要有群众基础。人家的群众历史有30年,我们没有。突然间拍一个什么侠是笑话,所以只能回到古装,才有侠的感觉。

  如果我做导演的作品占太大比重,“人人“的电影产量就会很少,导演肯定是两三年才能拍一部戏。我做导演的时候特别慢,碰到王晶他们,常常语重心长跟我说,电影不是这么拍的,你每部电影都太费劲了,这不符合经济的原则。我没办法,我拍戏本来就这么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因为我是一个控制狂,每一个环节都得自己做的,我做一个导演,三年拍一部戏,活都活不下去。

  以前UFO的年代,我有5个志同道合的导演一起,我够量才在这个圈里,业内才有谈判的条件,因为你三年拍一部戏没什么太不了,缺你不缺。王晶最厉害,一年有10部戏,任何一条院线碰到王晶就活了,不管卖怎么样,起码永远有片源。所以在拍片比例上,15部戏我能拍2部就不错了。

  六,理想: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陈可辛:

  我一向都有两个极端,一方面很理想,一方面又很实事求是去面对这个市场。但是这两个东西是冲突的,我永远是游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我是从来不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贬义,我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理想了。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就是观众的电影。

  我永远有一个理想,其实观众没有那么烂。很多烂片卖钱,有很多理由,但我觉得不应该把责任推在观众身上,说观众水平不够,观众没有问题。所以我永远希望,在讨好观众为前提下,在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的里面发掘一些,比他们自己想象更高的东西。所以人人电影讲到底就是人人,观众的电影。为观众拍的电影。

理想年代:“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黄建新:先解决亚洲再说美国

  独家对话黄建新:先解决亚洲再说美国

  我们一开始的计划首先是解决华语的问题,解决亚洲共同文化比较相近的地区,然后再说美国的市场。当然一个大的电影是要兼顾一个市场的。

——黄建新

  新浪娱乐:您和陈可辛于冬怎么走到一起的?

  黄建新:好多年了,我跟陈可辛在1997还是1998在柏林电影节一起认识,以后三地导演会再见面,就熟了。2000年,我要拍一部电影他就出钱合拍,合作当中非常投缘,就变成非常好的朋友。在《投名状》的时候他让做监制,就走到一起了。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美国电影的强大渗透和压力,使得华语电影迅速开始要自动进行整合,我跟陈可辛做监制都是制作见长,于冬很早就介入发行,从发行发展到院线、投资,三个人在一起就构成想法。这样能够做一些有计划的生产,希望能在中国电影这个结构里头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浪娱乐:与陈可辛希望在哪方面能发挥更多的优势?

  黄建新:我跟陈可辛做监制都是制作见长,希望一个人才的组合能够把电影拍好,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好电影能够加入到中国整体电影里,占一定的份额,使电影能够稳定的生产,是这么一个想法。

  新浪娱乐:这几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增长很快,会不会拍一些比较大规模的影片?

  黄建新:大也是相对的,我们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回报系统,实际上再大也不是无限大,也不能大到跟美国好莱坞片一样。在计算成本范围里把中国电影做好,逐渐的,稳定的生产,使中国电影能够做到比较好的质量,慢慢地稳定向外输出,这是我们想做的计划。目前对外的输出都是有点撞运气。从目前市场的需求,全世界的经验来看,喜剧片都是一个投资不大,容易出效果的,所以这方面会做一些尝试和投资。

  新浪娱乐:海外市场如何控制?

  黄建新:你的电影制作要达到一个国际欣赏的要求。其实国内观众对电影的要求相对比欧洲观众低,因为欧洲观众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有比较长的历史,他们看东西的眼光很刁,我们常常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在中国都可以赚钱,在国际市场不行。因此我们组建这个公司之初就想到了,要达到国际要求,保证质量。第二个,客观讲中国电影在欧洲市场、美国市场基本不强,所以我们一开始的计划首先是解决华语的问题,解决亚洲共同文化比较相近的地区,然后再说美国的市场。当然一个大的电影是要兼顾一个市场的。我比较同意陈可辛导演的计划。

  新浪娱乐:会不会培养一些新导演新的人才?

  黄建新:会有。去年到今年,我跟陈导演一起光见青年导演就有几十次,见了很多很多人,也在推动一些项目。现在大陆的市场情况跟以前不一样了,更多的观众喜欢看跟他们有关的,快乐的或者是某种类型的电影。因此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经验和国际的一些经验,能够使这个青年导演能够努力面对主流市场,从职业技巧的角度进入市场。这样能够推动小的电影的良性发展,常常很多人拍的很好,但是就没钱拍。

  新浪娱乐:黄导的片子都有很强的艺术性,但在中国艺术电影很难市场,不像欧洲有艺术院线。您怎么看?

  黄建新:其实我每次拍片都会计算,我拍艺术片先把市场预卖掉,不亏钱才拍。但有些导演没有,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投进去,结果就输了,就没了。前些年,我最初做基础,还有很多制片公司和投资人的关系,所以一般来讲一个剧本从开始策划,计算投资额的时候,其实已经算过艺术市场了,一般都不赔。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包括我自己现在面对真正市场的要求,如果你还是要做职业导演的话就必须面对挑战,面对观众需求做选择,同时要把电影拍到很好的境界,故事讲得好,演员表演好等等。

  新浪娱乐:怎么看年轻导演走艺术片这条路?

  黄建新:走电影节路线是一个方式,这是一条路。但是得奖不得奖不是我说了算,你觉得你再伟大,但得不了就是得不了。每一个评委的喜好不一样,可能恰恰今年就是他们选择的主题不是你要拍的,因此都是有偶然性的。所以不能把宝押在这上,还是要拍好的电影。另外如果长久的话还是要计算成本的回收问题。

理想年代:“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于冬:“人人”要把一部电影推到十亿票房

  独家对话于冬:“人人”要把一部电影推到十亿票房

  陈可辛跟我有一个观点,我们拍商业电影,要把一个单片推到一亿美金,也就是十亿人民币的票房,到那个时候,我们钟爱的艺术片、文艺片,都可以形成工业,整个工业起来了,市场也起来了。“人人”就是朝这个方向去做,为什么叫“人人”?就是老百姓要看的电影。

——于冬

  新浪娱乐:陈可辛曾经说过来内地拍戏,有一个原则,我不敢用圈外钱,一定要找最专业的公司发行、合作。怎么看待博纳国际与人人电影的合作?

  于冬:“人人”成立之后,突然投电影的钱又都来了,觉得金融危机对电影来讲是一个机会,当时有很多人跑去跟陈可辛说,于冬没钱,我这里有钱,拿3个亿8个亿给你拍电影。你说不动心吧,谁都动心。但可辛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两年大陆市场正好,如果不把这个产业做稳定了,真正托起这个产业,很快这个钱没了,市场还是起不来。

  香港人经历过各种好的时代和低谷的时期,韩国电影市场好的时候,跑去跟韩国合拍,弄一些项目。但很快韩国时代过了,日本好的时候,跑去日本;台湾好的时候,跑去台湾;都经历过。香港最辉煌的时候,90年代初都拍300部电影,突然亚洲金融危机,一年产量一下子跌到30、40部。

  陈可辛跟我有一个观点,我们拍商业电影,要把一个单片推到一亿美金,也就是十亿人民币的票房,到那个时候,我们钟爱的艺术片、文艺片,都可以形成工业,整个工业起来了,市场也起来了。“人人”就是朝这个方向去做,为什么叫“人人”?就是老百姓要看的电影。

  陈可辛由原来抗拒来内地,变成把内地当做自己的本土市场,是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后的一块本土市场,没得退了!如果香港片还是抱着捞一把就跑的心态,很快这个钱就没了。所以陈可辛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单单是来大陆拍一部戏赚一笔钱,他和刘伟强这样的导演,一部戏的监制费肯定不如当导演的钱多,但是又牺牲了一年的时间,又把自己的工作调整,很多东西往后推。陈可辛还退了一部赚钱的戏的片约,对他们来讲是有经济上的损失,他还能够坚持做这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完,而且负责任一直到宣传上片,把钱收回来,卖片,把海外市场做好,宣传也做好。作为一个导演,只要拿住一个好项目,有的是人给他投钱,陈可辛为什么做“人人”?要这么辛苦地对每一个项目去坚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因为他们有理想,是想把市场做稳定了,踏踏实实当自己的本土市场来做。

  新浪娱乐:除了陈可辛,博纳国际跟其他香港电影人也有深度合作,合作模式有什么不同?

  于冬:主要是项目合作,像尔冬升、徐克,我们会进行捆绑式合作。我希望未来有一个制作团队,我们跟很多制片方合作过,但是没有相对稳定的合作。所以像尔冬升、徐克,包括后面的一些导演,都会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我跟媒体经常讲尔冬升导演,不仅是好导演,而且对于制作,他有非常精准的安排,《窃听风云》拍得很好,就是他监制,是一个非常好的伙伴。其实不一定非要大家坐在一起成立公司,反而是相互的信任,是更可贵的。大家交成朋友,最最重要是信任。于冬今天跟谁谈事做事,是有信用的。陈可辛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导演,就是信任,当时签了一页纸,对我没什么约束力,对他也没有什么约束力,大家就是信任。

  新浪娱乐:博纳国际还有专门负责海内外发行的发行工作室,是由施南生负责,它的重要性是怎么来判断?

  于冬:发行工作室跟博纳国内发行公司是并驾齐驱的两条腿,如果是纯粹的内地公司,原来是买片,人家给你片发行,但终究是一个市场格局的改变,过去香港片在海外的比重比在内地的比重要高,早期我买香港片的时候,大陆市场所给的价钱,基本上占他投资的10%,后来到30%,后来到40%,后来到50%,水涨船高,因为大陆市场在增长。当投资收益变成超过倒挂之后,大陆市场占到7成,但我们仅仅是买片的市场,但70%的钱都是我出的,一个电影我都可以拍了,版权还是我的。所以我们实现了港片内地投资,然后在内地拿回主要投资的收益,同时实现港片在香港传统市场的销售。这个概念等于是转过来了,原来是香港片卖我,现在是我卖给你香港片。

  《窃听风云》实际上是纯粹的香港电影,是内地投资,然后反销香港,很成功。就就是我们在香港发行工作室的重要性,我不能让博纳同时做香港,我还得去建立团队,还得熟悉人脉,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就去求人,求谁呢,就是大家合作那么多年的,有商誉极好的施南生。她对国际市场又熟,以前她卖给我片,现在是我把片返给他,成立了一个公司,由博纳控股经营,施南生现在是执行总裁总经理,我是完全信任她。我们有了近十年的合作。她这个行业是多年的口碑和信任,不光对我,对所有人都有信誉,而且有专业的,所以我们很快建立了发行工作室。

  发行工作室不光把《麦田》这些国产片带出去海外发行,同时做国际影片销售,它可以代理韩国片、日本片,在欧美发行,在东南亚发行,最近有部片是《感染列岛》,是发行工作室在日本买的,在香港上映。还有一部韩国片,也是五千万美金的投资。

  新浪娱乐:怎么看待今年的贺岁大战,博纳有什么安排?

  于冬:首先我们三部片已经排兵布阵了,我们之间不打架。《花木兰》提前11月27号,《十月围城》开机那天就说12月18号,《灰太狼》挑战春节。这三部片由我们的发行工作在今年的5月份戛纳电影节就谈好了销售,所以海外东南亚市场全部排了,别人再进来的片,要不缺一个新马,要不少一个台湾,要不香港排不进,都不是同时,只有我们三部戏全部是同步上映,这是国际发行跟国内发行的联手来制衡的。

  贺岁档总体产值去年大概是16个亿还是17个亿,今年应该在23个亿到25亿,总量上会有大幅增长,在去年的基础上,会超过40%的增长。片子平均水平都比去年高。但是制作成本并没有去年那么高,总体制作费《十月围城》是最大的,其他的都不如《十月围城》,但《十月围城》也没有《赤壁》那么大的投资,《赤壁》很贵的,真得是六亿人民币拍的电影。总体来讲,这批片子至少不应该赔钱,赚不赚是另外一回事。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