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最打动人的并非少年的回忆

2014年12月29日16:41   精品购物指南 微博 收藏本文     
素席 素席

  我隔了很久才敢看《少年时代》,记录是件残忍的事情,即使事关他人,前几十分钟可爱的孩子们还穿着魔法袍,冲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去看《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首映,没过多久便成了叛逆少年,然后18岁,进大学,迎接新的人生。两个多小时怎么可能展现完一生中的12年呢?尤其还是那身体与思想都在疯狂生长、渴望接收一切的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理查德·林克莱特再次用他的现实主义,或者说行为艺术般的方式来表现这一过程,同样的演员,同样的成长,同样的老去,记录因为真实,触碰疤痕带来的痛也更像真的。

  像是一本被锁在抽屉的影集,隔了很多年才找到钥匙,看着那个应当熟悉却又如此模糊的自己,回忆青春时原本有过的欢乐或悲哀,往往只剩零星时间或空间的碎片,情绪的有效期比它们更短,只在上头留下几道模糊的划痕,早辨不出方向与轨迹。《少年时代》用记录为时空竖起一道任意门,重新回到划痕落下的那一刻,清楚地让我们看见,有些可能在生命中再不会出现的人,当初是如何种下了淤青,隐隐作痛到现在。而面对这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电影并没有处理,或是非要寻求一个答案,它只管记录,或是表现。要知道,在人生漫长的经历中,许多当初看上去十分重要的事,其实终会过去,只是有些结了痂,有些变成痣,有些消失得云淡风轻,《少年时代》要说的正是这种过去的经历,仅止于此处,已足够唤起最强大的共鸣。

  然而最打动人的并非少年的回忆,我们知道那一切不过是经历,总有这么一遭,走过来就好。一同在变老的母亲与父亲,才是成年后的观众们不敢直视的现实。那是同样真实并且可期的未来,失败的婚姻,再一次失败的婚姻,从浪荡子到终于肯拥有婚姻与家庭,未付的账单,与孩子难得的欢聚,教他们成长中必须要教给的东西,而这一切的最后,都只剩下孩子离家之后所要面对的失去重心的自己。更悲哀的是,我们终将这样老去,无可避免,林克莱特永远能够找到生活中最残酷的一面,就像《爱在午夜降临前》中,当爱情经历了一见钟情,又遭遇失联之后的久别重逢,终于走向婚姻的疲惫与不堪,老去的朱莉·德尔佩向伊桑·霍克为了生活的目的费劲地争辩,谁还记得当初他是如何邀她走下的火车。

  无论这种将生活原样记录的方式是否讨人喜欢,林克莱特至少以他独有的语言,搅动起观影人复杂的心绪。在2014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许多媒体及影评人都列出了自己心目中这一年最好的电影名单,《少年时代》总是徘徊于前列。《纽约时报》影评人司各特给了它极高的赞誉,他说:“在我15年的职业影评生涯中,还没有一部电影像《少年时代》这样打动我。我不仅仅是被感动了——我经常被感动——它似乎瓦解了我的批判冲动,让我难以判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是因为太过真实,所以不敢想象,也不能评估吗?电影可以是抓不住的绮梦,也可能是无法直面的现实。在后者中,你不一定拥有与故事主角们同样的经历,但在他们身上,你总能看到自己曾经或正在体会的情感,它们不会匆匆而过,它们跟随着你,构筑成你的时代。而记录这一切的艺术,你或许在第一时间无法照单全收,但它们将永远是迷人的、吸引你的存在。(素席/文)

文章关键词: 少年时代回忆记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