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匆匆地来,匆匆地离开,甚至没有亲自领取评委会颁给他的特别奖。在中国观众的眼中,这次岩井还是那个唯美的《情书》的岩井,但在3个小时的长谈之后,我们感受到一个立体的岩井俊二……
我怀疑所有的常识
———独家专访日本导演岩井俊二
“时间是最可怕的……”这是一位女影迷看完《豆蔻年华》后在电话里给岩井俊二的留言。39岁的岩井俊二坐在对面,比他在网络上流传的照片显得苍老。谈话时,他总是语速缓慢、表情淡然、眼神游离。但慢慢地,我却觉得或许就是这样的家伙,脑子里才能流淌出那些美丽的电影吧!
用人生经历拍电影
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据说你在18岁时因为看了一部低成本的粗糙影片而对电影产生了兴趣,那是一部什么片子?
岩井俊二(以下简称“岩”):是一个加拿大导演拍的日本电影,叫《庆子》。我对它印象最深的场面是一开始的时候女主角在电影院看电影,有一个男人摸她的屁股。我现在都很想在自己的电影里用这样一场戏。电影说的大概是一个女孩跟男朋友分手,受了很大的打击。她在一个女朋友那里得到了安慰,然后慢慢地,两人的关系暧昧起来。不过最后,由于父亲的压力,她还是甩了女朋友,跟男人结婚了。就这么一个故事。我的记忆里这个电影拍得比较粗,有点纪录片的感觉,所以印象挺深。
南:你在上大学时加入的电影社团是怎样的一个团体?
岩:看《庆子》而对电影产生兴趣是在高三,所以实际上我还没有举行入学礼就先加入大学的电影社团了。我在大学里呆了六年,这六年里那个电影社团总共有30个人,但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起喝酒啊打麻将啊,实际上没有人拍电影。社团里有各种拍电影的设备,所以我占了便宜,经常把机器带回家充分利用,总共拍了10部作品。不过,第五年的时候我想当漫画家,所以休学了一年学画画。在六年里我一边拍电影,也一直都在思考一些故事,写一些剧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吧。但在这六年我拍电影都是自己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毕业以后的两年里,我开始研究专业的电影应该怎么做。
我想,拍电影就是应该把每个人的人生过程都放进去的,要不然电影这个东西不会成立的。所以我学习怎样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放进电影。毕业三四年后我就可以做一些专业的电影工作了,总之我觉得我还是比较顺利的。
南:能说说你的电影里,有哪些片段是放进了你自己的人生经历么?
岩:我想不能够确切地说哪里是我的经历,应该是有机地融合、渗透在各种地方吧。
南:《豆蔻年华》里的雄一,感觉上似乎和你有相似之处……
岩:我初中的时候,怎么说,就是有点缺乏个性的那种孩子。而这部电影里,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角色,的确有些相似,也不是刻意的,就觉得应该是他。
电影中的“菊与刀”
南:美国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写过《菊与刀》,她用这个书名对日本人的性格做了概括:菊花代表美,刀是暴力的象征。你的电影,也有这种特征:暴力和美这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概念,在电影中却糅合在一起了。日本一些别的电影也是这样,比如北野武的。为什么会这样?
岩:日本这个地方很小,一千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天皇还是天皇。所有好的坏的东西都集中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有点闷,不透风的感觉。日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有点像医院一样。以前的外国人看日本觉得很糟糕,现在的日本人也变得爱干净了,可以前的日本人是自己动手去做事情,现在的人却认为社会应该主动提供这一切。现在去做事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权势的人,真正有力量有实力的人却不去做。有一个词叫“他力本愿”———自己不做,而只想着别人去完成自己希望的事情。日本现在的社会也有歧视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电影中你都可以表现出来,但我感兴趣的是表现人最本质的东西。
南:关于青春和成长,是很多电影导演都感兴趣的主题,但不同的导演就有不同的观察点,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的青少年犯罪都有比较明显的社会因素,但《豆蔻年华》里,似乎看不出杀人的必然原因。
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很喜欢,但我看时和看完后的感受不一样,看的时候觉得应该这样拍,看完后又觉得太阴暗。杨德昌拍出了一半我想要的东西,另外一半,我自己想做,这就是《豆蔻年华》。我在小说中是先写他杀人了,以后回去写前面的故事,就是他特别恨一个人。特别恨,就会杀人吗?不会吧?这种东西,怎么想也想不通。我也想过好几个剧情,这样会杀人吗?那样会杀人吗?我发现在电影里非常现实地描写杀人的事情非常难,越来越难。在这部电影里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最后也只能这么解释,就是许多事情发生以后他的脑子里越来越乱,不一定是什么理性的原因。这部电影可能第一次看的时候不理解,第二次看,因为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了,你可能就能从各个场面看出来,因为这个他愤怒了,因为那个他想杀人了……可能会很不舒服。可是我估计看完第三遍,感觉又不一样:虽然他是杀人了,可是毕竟也有过那么好的经历。你会发现这种东西。
南:很多电影都会涉及到爱情,但你电影中的爱情更多是朦朦胧胧的初恋,是少男少女之间很美好很单纯的感情,这在别的电影中是很难看到的。
岩:人是越长大越向往单纯。我30多岁了,现在看到的男女交往方式,很多是第一次认识一个女孩觉得很好,第二次就约会,第三次已经到宾馆开房间。在我初中时,喜欢一个女孩,还会故意不去理睬她,那时候的感情没什么目的性,不会想到别的,一比较,我就觉得现在这种方式很没意思。
日本电影也被好莱坞挤压
南:目前日本电影的状况怎么样?在美国电影的挤压之下,日本本土的电影艰难吗?
岩:有难度,因为拍电影很花钱。电影是一个商品,卖不出去就收不回钱。很多日本的评论者说,这是日本的环境不好,人们都不去看电影。但在日本自己拍电影的人都认为不应该这么想,卖不出去就是做得不好,就是自己的责任。电影人应该做吸引人的电影,那种认为电影是做艺术,而艺术就是你不想看就别看的观点是不对的。做吸引人的电影,也要做市场调查,什么样的市场调查呢?比如说光做一部内容好的电影也不行,它的海报怎么样,广告词怎么样,电影名字怎么样……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不过这个市场调查实际上是挺简单的,就是做一部自己很想看的电影就可以了。现在似乎都没有什么我想看的电影,那就问自己,什么样的电影会让我在经过电影院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想进去看。如果问别人,就乱了,这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南:日本做电影的人是不是比较清贫呢?
岩:也许不是特别穷,不过导演是挣钱最不方便的。因为剧组的人都是按时间算工钱,三个月就拿三个月的工资。而导演是拍一部电影就那么多钱,多少时间都一样,这么说就是有点苦吧。不过不是穷,从某种角度讲还挺奢侈的,因为他想象的东西都是很完美的,很可能演员在戏里坐的一个位置,一个小时就要20万日元。
南:现在的日本青少年对电影的热情程度如何?有多少人像你当初那样热衷于拍电影呢?
岩:拍电影这个东西,可能现在有些人想得比较简单,想拍就可以拍。实际上没这么简单。当初的电影社团里只有我那么认真地拍,而且我拼命地拍电影的时候我的朋友老问我:为什么不玩儿了?日本人在大学里都是拼命打工、拼命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有一个倾向,大家忽视努力和耐心,觉得那太土气了。所以做事情好像挺容易的,因为大家都不努力,而我有一点努力就很容易超过别人。拍电影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研究,我在大学时候的研究和积累成果就很大,很重要。现在大家都想得太简单了,也有人努力但这不是大势。拍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可不是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可能一年都不够用,需要各种过程。不过没有拍过电影的人,他也不知道这有多难。如果拍过了,知道很难了,还继续坚持做,会得到一定的成果。好电影应该能唤起人的想象力,这样的作品才是伟大的。这种想象力是需要培养的,也是一种技术,比如魔术,怎么从袖子中变出鸽子,就需要你琢磨。
我对比赛没兴趣
南:你已经拍了这么多年电影了,现在回顾一下你的作品,有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
岩:我想做的事情没完没了,所以才选择这个职业,可能干一辈子也干不完。我现在还没有一部非常满意的作品,还是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我觉得最好的导演应该每一部电影都是不一样的风格,要是都一样太简单,没意思。我的目标就是自己每一部电影都是不一样的风格,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南:上海电影节的一个选片人员说,他也没想到你会同意来参赛,因为你在上海参赛后就不能去其他的大电影节参赛了。你是怎么考虑的?
岩:其他电影节,不是比赛单元的话也可以参加,另外我对比赛也没什么兴趣,因为做好了一部电影之后自己已经有评价了。一个导演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的话就不会公开了,也不应该发表。当然我对自己的作品还没有一部是满意的,不过是达到一定的成果了,对我来说,自己的作品最重要的是给尽量多的观众看,所以这种比赛、评奖也无所谓。
南:如果你拍了一部电影自己觉得好,可票房不好,你怎么想?
岩:当然还是说明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过……不可能出现一个人也不去看的情况吧?就算只有很少人去看,这一部分人肯定是满足的,这个我们也不能忽视啊,他们的满足,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也不能忽视这样的感觉,这样的电影也是重要的。我说过,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就不应该发表,自己满意的作品发表了没什么人去看,也没办法。我想不会有真的一点意思也没有,让人觉得“唉,算了,放弃吧”的电影,可能专业人士总有专业人士的自尊心,总有对自己作品的爱情吧。
南:在生活中,你容易乐观还是悲观?
岩:我是别人特别悲观的时候,我乐观;别人特别乐观时,我反而悲观。现在都说二氧化碳排放多了,使得地球气候出现“温室效应”,大家都很担心,但我觉得也许它能解决沙漠问题。再比如每天抽烟,按道理来说焦油都堆积在肺里,就不能呼吸了嘛,可我吸烟很多年了,不是还在呼吸吗?
南:那你感到悲观的是什么?
岩:可能不是环境污染这样的事情本身。我觉得有点悲观的是,这个世界上的好多事情,人们先是说“完全没问题”,可后来等研究结果出来,才说“呀,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能靠谁啊?比如克隆问题———我对克隆技术本身没什么意见———它可能以后会被世界认可,比如得了不治之症需要换器官……人有活着的权利,没办法,就许可吧。可是人不可能永远活着,只为了眼下的求生欲而允许了克隆,而不去用长远的眼光思考它会给宇宙带来什么。人总是要死的,应该为了死做准备,而现在的日本,根本没有死的概念,没有人想这件事,好像死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一般人都是片面地看事情:只想活,却不想应该怎样活。我对这样的倾向是有些悲观的。
再比如我在这部电影里说到的,学校也是一个问题。每个人对学校的制度从来没有怀疑过,可学校真的必要吗?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长大了也一样有社会性,有思考能力,我们谈得来啊。有些人的一生是很顺利地过来的: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进入公司、结婚、生孩子……这样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怀疑过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人值得怀疑,他们的人生给人虚幻的感觉。我觉得我怀疑所有的常识。
南:那你会把这些反映在你的电影里吗?
岩:让我这么说,我会说,但是电影表达的方法不一样,要是在电影里说出来就没意思了。电影的表达要讲技术,就是我说过,我大学毕业以后研究的。电影要表现的,就是各种说不出来的东西。
(本文采访得到森裕子小姐的倾力帮助,在此诚致谢意)本报记者李宏宇万静波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