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导演:艺谋是想“一剧一格”
从《英雄》到《十面埋伏》,走上商业片道路的张艺谋不断遭受专业人士的强烈抨击,但这回,张艺谋好像下定决心走回老路了。谈起和张艺谋的首次合作,邹静之说,电影是一种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形式,我觉得变化是正常的,艺谋导演是想一剧一格,他在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中本来就强调要变化。一个编剧是协助这个变化来实施,统观张艺谋的电影,
有的人把这次叫回归,我觉得更多的是变化或者说是超越。
记者:据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张艺谋导演会提出一些极其具体的意见,甚至包括台词,王斌曾说过,跟张艺谋导演合作,你要知道哪些是他想要的东西。在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邹:这可能很正常吧,电影永远是导演为中心的艺术。合作中最大的感触,是他的执著着,和他超人的精力。他比我大一岁,但我好像更容易疲倦。
记者:您创作的剧本都有很独特的语言方式,这次在《千里走单骑》中,您是不是也把您的这种语言风格也带进去了?
邹:这不是一部以语言见长的剧本。可能更可说的是他的复调的结构。这在与长久流行的线性地的讲一个的故事的结构不太一样,再有这部电影不是通过一个故事在讲情感危机,而是通过一个情感危机带出了一个故事,或者说两个互应的故事,这都有点不一样。语言并不是很重要。
记者:从《康熙微服私访记》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再到《五月槐花香》您都是喜欢那种细节的、轻松的、温情的叙述方式,着重人物的塑造而不是场面的烘托,在这部《千里走单骑》中您的叙述风格是一如既往还是有所变化?
邹:我写电视剧,也写歌剧、,话剧,、电影,《五月槐花香》和《康熙》一个是写实,一个不是,《千里》是写实主义的风格。
记者:要和张艺谋、吴宇森这样的导演合作,没有商业片意识是不行的,您在创作中是如何考虑这方面的?在电影创作中您排斥商业元素吗?
邹:我分不清什么是商业元素,什么不是。我觉得好的也就是商业的,不好的,一定不商业。晚报记者 李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