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金牌制片人与成功电影策略”论坛昨(20)日下午迎来了两个大牌制作人,两人一心为中国电影支招但观点截然不同。他们一个是美国“大佬”阿诺德·科派尔森,他制作的影片包括《野战排》、《亡命天涯》、《七宗罪》、《蒸发密令》等超级大片,他支持中国拍摄大制作的商业电影;另一个英国制片人桑迪·李伯森指导过《星球大战》系列的全球发行,自从低成本电影《女巫布莱尔》成功发行之后,他专心于低成本的电影发行工作。
美国大佬:找大明星拍英语片
可能是美国大片运作多了的缘故,阿诺德·科派尔森的观点稍显偏激:“中国电影不能再纯粹地只为中国观众拍摄,而要考虑大制作,比如可以邀请汤姆·克鲁斯这样的明星参与拍片,这样才能与别人竞争。”在阿诺德·科派尔森看来,反映中国普通家庭生活的电影,除非独一无二,否则不可能有市场:“中国电影不能纯粹做艺术片,没有商业化的参与就做不出好电影。我甚至建议,中国要拍英语对白的影片,这样也更容易到国际上去找资金。”
不过,如今的美国电影市场,与阿诺德·科派尔森初入行时也已大不相同。1987年,阿诺德·科派尔森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野战排》,正是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野战排》的投资才只有500万美元,却在全球收回了3亿美元的票房。”如今,像《野战排》这样的低投入高回报的情况,在阿诺德·科派尔森的个人经历里已经很难复制。
中国电影
向左还是向右?
两位金牌制片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始终没有就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达成一致,他们惟一一致的意见就是认为上海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应当会成为21世纪所有城市的典范。那么中国电影究竟应该走商业路线还是小成本路线呢?从中国影坛目前的情况来看,小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很难在影院找到相应的票房市场。目前惟一为这些影片提供放映的就只有少数的几个艺术院线。不少年轻导演在私底下也曾明确表示,如果单纯依靠票房市场,大多数小成本影片只有死路一条。大多数这种类型的影片目前基本依靠音像版权以及海外版权来保证成本的回收。而另一方面,虽然有《十面埋伏》、《无极》(blog)等大制作影片创造了票房神话,成本回收不成问题,但却在艺术性上却难以达到观众心目中的底线。倒是上影集团推出的合拍片《伯爵夫人》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实质性路线。
英国大佬:保持讲故事的传统
桑迪·李伯森的观点与阿诺德完全不同,他看好小成本电影的市场,他坚持好莱坞的大片正走入误区,关注的是特效、大场面,却恰恰忽略了讲故事。
中国电影在桑迪·李伯森眼中是很特别的类型:“很多成功的中国电影讲故事的能力很强,这实际上比好莱坞大片更具震撼力。现在在国外,有很多观众知道中国电影,甚至开设了很多中国电影的讨论网站。不必一窝蜂地去追逐大制作,中国电影要保持讲故事的传统,不同电影会有不同的受众。”
2001年轰动全球的电影《布莱尔女巫》,投资仅区区3.5万美元,回收却达到惊人的2.4亿美元。“距这部电影上映一年前,剧组就建立了一个网站。全世界有很多影迷通过这个网站了解了这部影片。随后,口口相传,《布莱尔女巫》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年后影片上映,自然大获成功。所以我建议年轻导演们,如果不能靠5000万美元来运作发行,那么利用因特网是最好的办法。”常雄飞/文